记忆形成的由来
人类的认知包函: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我们头脑当中的反应。所谓过去的经验,包括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物情绪的体验以及我们所进行的操作。因此,我们可以不断的累积知识和经验,也因为记忆,我们积累自己感受的各种影响,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所以,记忆可以说是我们心理发展的奠基石,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是记忆的集合体,正是你的记忆塑造了现在的你。
回到本质上,自我提问:
我们记忆里面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吗?
或者说我们的记忆都是准确的吗?
其实,人类的记忆比起电脑的存储要复杂很多,也古怪很多。
当我们唤起记忆的时候,脑海当中图像可能会选择性的丢失,那么,大脑丢失的这个部分的记忆就会被其他的东西所替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出现歪曲的记忆。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移,一段时间后,如果我们在翻查此段记忆,大脑用其他的图示填补那些阴影。这就造成了记忆的修改,为了让事情更加合理,我们往往会启动脑补方式,用虚构来填补记忆间的空白,这就是记忆的扭曲。也因此,记忆常常误导我们,让偏见由此产生。
修改记忆是记忆的基本原理,记忆扭曲是几乎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这又是要刷新我们的三观了,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记忆的扭曲呢?
记忆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感觉记忆,属于感知阶段,是知觉接受信息的过程;
二、工作记忆,是对信息编码的过程;
三、长期记忆,是对编码后的信息进行存储的过程;
比喻,记忆的过程就像图书馆存入图书,图书馆进了新书或是读者将图书归还,这可以看做是感觉记忆;图书管理员将图书进行分类编码,这属于工作记忆;将编码后的图书有规律的进行摆放,这就是长期记忆。我们的回忆就是图书信息的提取过程。以上三个阶段当中,对虚假记忆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作记忆,也就是信息编码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事实上,信息之间的组合并不是自动的,而是有依据的,依据不同,编码方法就不同,产生的记忆结果就不同。
但是,信息编码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个体的记忆是自己建构或者所发生事情的重构,在记忆过程当中会改变信息,其目的是使他们对自己变得更有意义。由于长期记忆是根据意义来组织的,所以记住密码锁的密码往往比记住新闻简报更难。
那么这种意义的本质是什么?意义就是指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人们最后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由此可知,同一件事情,由于人的不同,最终就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不同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导演,剧情的发展取决电影中心思想的需要。
记忆的扭曲几乎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所不同的是扭曲的程度不同而已,一般人的记忆扭曲,比较轻微,于人于己没有太大影响;但也存在严重的记忆扭曲伴随着幻觉和幻想,在妄想症、精神分裂症或者双向情感当中会存在这种强烈的扭曲。
让记忆如实的反馈状况并非易事,人们关于自我的记忆常常发生歪曲和错误。谈了这么多记忆扭曲的知识,就是想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记忆建构了个人的历史,我们对个人经历是个活跃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不自觉的歪曲记忆,让我们看起来更加一致,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让我们歪曲记忆去创造一种感觉,我们一直是以这种方式生活着和存在着,我们是前后一致的。
既然历史记忆不可避免被歪曲,我们总是在历史记忆当中,去寻找那个客观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意义并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甩掉过去的记忆包袱,不要让自己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轻松上阵,以自己期待的自己为蓝图,活在当下,去重新构建自己。
既然我们大脑构建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那么,要创造就不如创造自己想要的画面,每天想着这个画面,努力去营造她,她也会向我们逐步的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