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良田教授、周院长、张主任,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过去的15天里,我们有幸与国培的各位专家名师相遇偕行。虽然和大家一样想家,看了视频也颇为不舍。伴随着结业典礼的进行,我们的学习之旅也即将结束。我也不用再隔三差五给大家念紧箍咒了。在此,我有一些感想,准确的说是围绕三个词和大家分享几句心里话。
第一个词是感谢!首先要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项目团队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得以站在名师专家的肩膀上学习先进理念,汲取教育智慧。这个学习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实,二是师资水平强。本次培训课程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和写作教学。正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和提高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很多专家提到所授课程是师大文学院给的“命题作文”,也就是说,我们接受的是指向性明确的定制课程。而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既有来自高校专注学术钻研的教授,又有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既给我们提供了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又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课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专家名师的邀请,我们都体会到了师大文学院的用力用心用情。其次要感谢的是保障团队的细心周到。来之前,多次和张德强主任沟通细节;培训中,周院长亲自过来询问意见和建议;婉晴老师也跟前跟后,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让我们在此,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也诚挚邀请各位专家教授去济源走走看看指导工作。
第二个词是感动!一是感动于学员们的学习状态。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为了“成长提高”这一共同目标跨越千里、相聚于此。大家克服了饮食习惯的南北差异,克服了思家思亲的煎熬,迅速转变角色,潜心投入学习。我看到了大家上课认真听讲记录,看到了大家积极与专家交流互动。有的老师身体不舒服坚持上课,有的老师设计课程研讨到深夜。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没有一个人懈怠,只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成长的迫切要求。有句话叫做“爱学习的人永远年轻”,从这点上看,大家都正值青春年少,未来光明!我提议,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不负时光的自己!二是感动于班委的尽职尽责。我们虽是个临时班集体,但班委们没有嫌弃这个芝麻官,班主任魏燕老师、班长刘丽红老师、副班长冯保峰老师、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还有各小组长,各负其责,尽心尽力,为我们这个培训班的有序运转做出了杰出贡献,让我们把掌声也送给他们!
第三个词是感触!整个培训期间,我听了大部分课程,获益匪浅。虽已离开教学一线多年,但也屡为教育人的情怀所触动。讲授整本书阅读的汪文欢校长说,他可以为了设计一个课程看上千篇论文;陈艳老师说,不要抵触繁多的各种任务,要学会“借别人的台子唱自己的戏”;璩艳霞老师启示我们不局限于教课文,而要“用课文教”,任何时候语文人要干语文人该干的事;谭嘉慧老师为了工作常常工作到凌晨2点,因热爱语文教学自带光芒受到大家的喜爱。短短15天,每个老师也只讲授3个小时,科学的讲,学精学透不大可能。张良田教授也刚刚说了,形能学到,想学到神韵还还得慢慢来。学习培训更多的是给我们思考上的启发和实践上的借鉴,正如教授写作教学的周子房教授所言,是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能否利用好这扇窗,进而透进更多的光,窥见更大的天地,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所谓是“知易行难”,我们要做到学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也提两点希望吧:各位老师,都是济源初中语文教学的骨干,是中坚力量。希望大家回去之后,一方面在在学用转化方面多下功夫,把学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去思考去运用去打磨,凝炼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在辐射引领方面多下功夫,自觉承担起自己作为业务骨干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师工作坊中的作用,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我们有此机缘在星城做了“借光人”,一路追光而行,之后更要努力成为“发光人”,带动更多的老师,影响更多的学生。借用夏琴校长的一句话,生活在教育中就是生活在美好中,让我们一起做个传递美好的使者吧!
湘江此去三千里,故园将归一路欢。最后,提前祝大家明日快乐返程,平安归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