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左手将一个一个去皮花生米丢进嘴里,右手拿着手机,而我的大脑刚陷入了沉思。
我写什么呢?感觉好久没更新了,在瓶颈中寻找灵感,仿佛就像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也许,运气够好,天降大雨,皆大欢喜。也许,命运差强人意,渴得眼冒金星,将上帝想象成了一口井。
对于爱煮字疗饥的人来说,也许都遇到过这样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连着多少天都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甚至于阅读都无法聚精会神。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停止对文字的热爱。
我们在“理想国”里寻找“人性的弱点”,我们在“静静的顿河”里享受“百年孤独”,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领悟“战争与和平”,我们在”红楼梦”里追逐“金瓶梅”的影子,我们可以想象到“雾都孤儿”是怎样的一个“悲惨世界”?我们看到了燕子“安娜.卡列尼娜”成功“将信送给加西亚”……
我们不择手段的寻找对付瓶颈的克星,终究徒劳无功。它是绊脚石,你躲不开也避不掉。
残月先生曾建议我在电影中寻找灵感和故事的影子。当然,我听从了他的建议,现在,我越发的爱看电影了,也越发的懒得写了。因此,我请求度娘为我指点迷津。然后,度娘将“海明威谈如何写作”的链接打开,我小心翼翼的看着,生怕错过了哪怕一个字。海明威的新闻体小说和冰山理论我是永远学不来的。不过有记者问海明威,哪些前辈的书是值得一读的。海明威倒也爽快,说了一大堆的书名和作者名,如托尔斯泰、乔伊斯、福楼拜、马克吐温、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泊桑……一口气说了那么多的作家名,当真博览群书啊。
无可厚非的,托尔斯泰在海明威心里排名第一,口中也不着痕迹的说了出来。关于托尔斯泰,我一直在想,瑞典文学院一定为没能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这位享誉世界的大师而耿耿于怀吧。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早就如雷贯耳,只是一直没看过。既然海明威力荐,我就看看吧。
无论是人物的描写还是情节的推进,给人的感觉仿佛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这应该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了吧!明知道那是小说,那是作者编的,我们却更愿意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
也许是我大脑逻辑记忆的缘故,我始终记不住故事里的那些人名,不仅人物众多(貌似有五六百人),而且名字很长。就这样,在看了十几章后,无奈之下,我将这部不朽之作打入冷宫。
相比之下,还是“老人与海”简单些,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条大鱼,一片海,多么美的一幅画啊!
其实,我哪里是诚心将它打入冷宫的呢?我只是越看越难过,越看越伤心,就像第一次读完“老人与海”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我是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所以,读了会让自己更加的自惭形秽。不如,放在冷宫里,不读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