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
去以色列之前,我特意下载了一首《辛德勒的名单》。这首经典名曲,用大提琴演奏,尤其哀怨伤感。我以为去苦难深重的以色列,这首曲子一定能够情景交融。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出乎意料,当我们从成都飞抵特拉维夫之后,一路沿地中海北上,经凯撒利亚、海法直到阿卡古城,看到的全是风景秀丽建筑典雅的千年古镇,徜徉其间,感觉就是在欧洲那些美丽的古镇里游览。沉醉在历史古韵与现实安宁中的我们,完全忘记了这片土地上犹太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辛德勒的名单》,我居然一直没空点开。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直到南下约旦再绕回以色列的马萨达要塞,犹太民族悲惨的历史才露出它血肉模糊的面目。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说来惭愧,我这个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对于以色列的历史,其实并没有多少了解。关于以色列的全部认知,皆源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以及大量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迫害的影视作品。以色列对我而言好比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苦难坚韧聪明智慧,即可概括我对它的全部印象,空洞又笼统。而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最发人深省的种种细节,我丝毫也不曾察觉。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去马萨达要塞那天,阳光灿烂。我们的旅行大巴驶过绿色的死海,远远地便看见海边一个孤伶伶的黄色山丘。这里曾经是犹太国王希律王的行宫,距耶路撒冷约一百公里。整个要塞依山凭海,孑然耸立,仅有一条又窄又细的“”蛇道”与外界联系。因此,只要守住山顶,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当罗马人攻占耶路撒冷并于公元70年焚毁了犹太圣殿之后,这里自然而然成为犹太人抵抗罗马军团的最后堡垒。几百名刚烈的奋锐党人(也称匕首党)退守到了马萨达要塞,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多次击败了罗马人的进攻。为了消灭这群顽强的叛军,罗马人不惜用两年的时间在山后架坡,准备将要塞里的守军斩尽杀绝。就在罗马人攻陷要塞前一天,奋锐党人集会讨论应对方案。他们认为,投降,必将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抵抗,战死不惜,但他们的妻儿定遭凌辱奴役。既然必死无疑,不如集体自杀免受蹂躏。于是,马萨达沦陷的悲剧开始上演。这些奋锐党人回到家中,满含热泪温柔地拥吻自己的妻子,再深情地将儿女搂在臂中,与此同时,将匕首直接插入他们的心脏。在杀死了自己的至亲之后,他们用抽签的方式,挑出十名杀手,杀死所有战友。最后十人再抽出一人,杀尽九人之后自行自杀。据说,被杀的奋锐党人纷纷引颈就戮毫不闪躲,因为杀死至亲早已让他们痛不欲生。那天,九百多名奋锐党人和他们的妻儿同时殉难。马萨达变成血海一片。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站在马萨达的山顶听导游讲述这段惨痛的历史,头顶炽烈的阳光忽然变得一片惨白。放眼望去,马萨达要塞残破不堪,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走进去,我好像看到断壁缝隙间流淌着奋锐党人的鲜血。不自由毋宁死!似乎没有理由不敬佩奋锐党人的勇敢与决绝。大提琴声开始在我耳畔呜咽,我听到《辛德勒的名单》里每个音符中饱含的哀伤与苦痛……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但是,历史从来不是这么简单!仔细了解过这段历史后,我发现了大多数人不愿讲述的另一面。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不错,奋锐党人恪守犹太传统,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宁死不屈。这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度难能可贵。可在罗马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弱小不堪的犹太民族拼死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罗马大军压境之时,绝大部分犹太人并不赞成抵抗。他们认为,谁统治不重要,只要能够自由地去圣殿献祭,与上帝沟通,过一种合符道德的生活,即可获得救赎。但是奋锐党人不同意。在他们眼中,凡是不赞成抵抗的都是犹太叛徒,必须诛杀。于是他们怀揣又长又尖的匕首,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前,混入街头拥挤的人群,任意杀死那些他们认定的叛徒。首先毙命的是犹太大祭司,然后是富裕的犹太人,最后就是不赞同他们的普通人。他们的暗杀行为导致了耶路撒冷城内人人自危,惶恐不堪。到后来,他们内部又因意见不合彼此杀戮,获胜方往往在杀死对手后烧掉其储备的粮草,以泄愤怒。很快,原本可以抵抗数年的粮草被焚毁一空,耶路撒冷城内的百姓陷入极度的饥谨之中。不甘饿死的人们想方设法逃离耶路撒冷,可是一经奋锐党人发现,便格杀勿论。而那些饶幸逃出城外的百姓,面临的又是罗马人的十字架酷刑。十万犹太居民,就在这双重的逼迫中痛苦挣扎,许多人不是饿死就是被杀死,犹太圣殿周围死尸横陈堆叠如山……看到这极其残酷的一面,我开始怀疑,犹太人的苦难是否也有奋锐党人一份责任?大敌当前,凭一已之见,胁迫手无缚鸡之力的居民不计后果地抵抗,究竟是英勇顽强还是狭隘的鲁莽?生死之间,人们可以依凭的是固执的观念还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不由得想起了日本人。1853年,美国人把他们的四艘“黑船”开进了日本横滨。傲慢的佩里将军轻蔑地宣告“不要抵抗,否则必死”。惊愕之余,日本人迅速评估了形势,自知抵抗无益,徒增死亡,立即明智地选择了投降。随后,明治维新开始,全体日本人发奋图强,学习西方,快步跟上了时代步伐,成为亚洲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面对这个结果,我们是该嘲笑日本人的胆怯还是佩服他们的理性?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参观完马萨达要塞,乘电缆车下山。只见许多犹太学生,仍在蜂拥而上。听说马萨达现在是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有中学生毕业后都必须参军。参军之初,都要来这里宣誓,誓词就是绝不让马萨达第二次沦陷。看那些犹太孩子一脸天真,朝气蓬勃,我忽然有些困惑:如果以色列国土再次受到威胁,让这些孩子去战场拼杀还是努力保全他们的生命更符合爱国主义要义?按照主权之父让•博丹的说法,国之为国,必须俱备三要素,即领土人民和主权,三者缺一不可。按这个标准,爱国首先就要爱民,因为无民即无国。那么,当奋锐党人随便暗杀同胞逼迫他们追随自己的决定时,他们究竟是在爱国还是在爱自己固守的观念?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冲突与交融总是相伴相生。面对强势文明的侵入,是像日本人那样先屈服后学习,还是像奋锐党人这样不顾一切殊死拼杀更具智慧?还有,当重大的历史变革来临,普通百姓是更关心江山社稷权力得失,还是生命安危亲友相安?或者,不管人们关心什么,抵抗还是投降,活着还是死去,让人们去自主选择,才更合符奋锐党人追求的自由本质?因为凡有逼迫,必含暴力。而暴力除了制造恐惧与仇恨,少有它益。也因此,面对苦难,心怀慈悲恐怕才是对人性更大的考验。我不知道,当奋锐党人把匕首插入妻儿心脏之前,有没有问过,你们可愿与我一道放弃生命?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从马萨达下来,心情沉重。乘车前往耶路撒冷时,我掏出耳机仔细戴好,开始单曲循环《辛德勒的名单》。马友友的大提琴比帕尔曼的小提琴更让人动容,在落日余晖中,大提琴如泣如诉如哀歌,又渐渐地透出些许柔韧的温情。想起犹太学者尤瓦尓•赫拉利所说,人类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动物,进入农业社会后,靠着想像力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协作。可悲的是,绝大部分农民终日劳作,养活了一小撮精英份子:囯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更糟糕的是,“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而已。”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尤瓦尔说的太犀利,我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辛德勒的名单》在耳边缭缭绕绕,终于和窗外的残阳交融在一起……
那个被选择性讲述的爱国主义故事——关于马萨达沦陷的思考
2019—12—6于成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