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六)
尊敬+和颜悦色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书中译文: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尊敬父母,这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让老人随便吃;难道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我的感悟: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这是《论语》“为政篇”第七、八章的内容。子游、子夏皆为孔子的平民学生。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先指出一个当时的社会现象:今天的孝,就是能赡养父母便认为足够了。放到现在,是说有些子女觉得给父母好吃好喝、买房买车、给钱旅游就是孝。但孔子转身又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个人养马养狗,也能做到如此。而“不敬,何以别乎”,是说,一个人养父母不带着尊敬的态度,这跟养马狗有何区别。
尊敬是与父母共处的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自自然然地爱他们,是活泼灵动的体谅。记得父亲年老病重住院期间,姑姑油炸了一袋父亲平时爱吃的芝麻叶子来看望,但父亲根本吃不下了,就恳切的让我吃,我刚吃完饭,一点儿也没胃口,但为了让父亲高兴,我就大把地拿来吃吃吃,惹得姑姑在旁边狠狠的拿眼剜我,而父亲却乐得像个孩子。我知道我和父亲之间流动的是爱。父亲走了,母亲也好像老得更快,生活也更加节省,那怕谁给她一百元、五十元的整票子,绝对不舍得花。所以,每次看望母亲,决不买东西,我会换些零钱送给她,老人也会乐呵呵接受,跑到外面割肉买菜,逢人就说“闺女来了,割肉改善生活”。我送给母亲的是尊严、是主人翁地位。所以,孔子告诉后代的是要尊敬父母。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也就是说,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是最难的。今天一位亲戚向我诉苦,她给妈妈买个数码手机,一遍遍地教,妈妈就是学不会,且不耐烦地说“我不会我不会”。她说碰到这样的老娘,我哪会有那么好的耐性,我也表示理解。但反过来想想,她五岁的女儿一遍遍问她“那是什么花”,重复问了十多遍,她都可以温和地作答,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小孩子带来的是希望,咋看咋萌,对待孩子是“色易”。而老人反应迟钝,不灵活,学习能力下降,无论我们如何精心照顾,耐心应对,老人也会越来越衰弱,记忆力退化。对老人保持和颜悦色真的很难,所以孔子说“色难”。
所有的人都喜欢有生机、有希望的事物,不喜欢正在衰退的、让人失望的事物。这正是我们要修炼的部分。但愿我们都会记住“色难”二字,每每遇到父母有难缠的时候,要从心底里提醒自己和颜悦色、和颜悦色。
“有事,弟子服其劳”,意思是说有什么事孩子我来干。“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好喝的,爸爸妈妈你们先享用。这就叫作孝吗?这与前文提到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是一个意思。孔子认为,缺少敬意,不和颜悦色都不是“孝”。
我们看看身边的老人,“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个孩子工作忙,到哪家去帮活;哪家的孙子需要带,到哪家去作免费保姆。但子女依然不耐烦:小孩子衣服没洗净、厨房光知道用不知道擦、吃个饭还到处掉渣渣……当你冲父母发脾气时,想想是不是有个词叫“色难”在举头三尺的地方。
在“色难”的问题上,我自我感觉做得还行。母亲一直和我姐姐生活在一起,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唠叨、多话、好管闲事,甚至有时不可理喻,我姐偶尔也会有“难看脸色”对她,她于是就来到我家,从早到晚跟着我讲姐姐“多坏多赖”,我就永远表现出认真听讲的样子,让她倒“苦水”,时不时地来句“共情”,哄得老人很受用,让她有种总算养个懂事孩子的成就感。(若母亲长期和我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这么“懂事”)
生活中也有些年轻人会冲老人喊:你为什么吃剩饭?你为什么不去旅游?谁缺你那俩钱儿了?明明雨天路滑谁让你往外跑了?.……看似是为老人好,实则是向人证明自己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岂不知你的指责和抱怨是对老人的伤害。
孝的前提是敬。和父母在一起时,我们一定要记着孔老夫子的提醒:“不敬,何以别乎?”还要用心理解“色难”,拿“和颜悦色”在父母身上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