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领域有非常多的团队在做“内容版权”的项目,但在经历了这几年的币圈动荡以来,只有屈指可数的项目是有所“建树”的,大量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划水成分太多。
今天想写写,关于币乎的“激励机制”与内容版权链条。
用户的价值
有时候会非常疑惑,版权版权,只不过是你单方面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版权”,我们先假设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可以获得社会与法院的认可,不考虑这条链本身是否具有可信度。那么仍然无法禁止盗版者的存在,因为你必须要主动去维权,利用你的区块链时间戳证明你的版权,而这个维权过程实在太麻烦了。
有人说,我可以增加一个“激励机制”啊,比如说通过内容再次分发可以获得收益,盗版者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成为内容的再分发者,因为盗版者既可以分享收益,又不再需要冒着侵权的风险,所以可以实现共赢。
但这里是有致命缺陷的,通常绝大多数盗版者的核心目的是“抢夺用户流量”,但用户是通常无所谓获取的内容是否是正版,并且网络上绝大多数内容本质上是“不值钱”的。
用户是否愿意付费才是盗版者愿不愿意成为正版内容的分发者的关键。
所以其实币乎并不能解决“版权问题”。
比如说币乎就有个点赞就可以分享收益的激励机制,其理论是这样的——激励用户发现好的文章并给予点赞,越早点赞的收益越大,这样人们就会去主动寻找“优质”的内容,挖掘优质内容让更多人看到,于是就可以像“星探”一样,成为早期挖掘的受益者。
显然,币乎就是设计了一个“激励机制”来引导用户挖掘好内容,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激励机制下,用户既是分发者也可以是作者,但作为用户的角色,而付出的是一个“点赞”。
这个点赞动作从价值的角度来说,是每个用户的“时间”,看起来用户付出了“价值”,让整个经济系统循环起来,但这个“价值”真的有价值吗?
你的时间不一定值钱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被误解的太深了。
真实的世界里,如果你的时间不能创造价值,那么实际上你的时间就是“不值钱”的,为什么你的时间要花在给别人打工上?因为你的时间更便宜。
虽然很残酷,但的确绝大多数人的时间就是不值钱的,你可以看到很多商家的小活动,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花参与,微信公众号一千个阅读量也就几块钱的事情。
所以事实上用户的点赞本质上仍然没有变的“有价值”,比如说币乎的点赞,这个点赞获利的过程,这个价值的赋予,完全靠Token经济的理论支撑的。
但作为一个社会实验我认为是成功的,成功的让其他人看到,只需要把“价值”这个东西,包装再包装,最终变成一个金融衍生物,那么就会有人真的去购买。
因为人们投资的并不是那些作者与用户创造的现在价值,买的是未来区块链市场的期望值。
但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币乎是靠着“控制市场流通量”来维持价格的,通过各种方式让作者的收益不进行变现,延长变现的周期,原因就是买入的全是投资者,key本身并不是用来购买内容与服务的,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如果不进行流通量控制,那么必定会导致市场崩溃。
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更好的“迭代升级”,这些市场泡沫就会一直存在,玩家沉浸在自我陶醉的“创造价值”梦里。
值得注意的是,币乎虽然很多问题,但因为把“获利群体”的范围缩小到一个很小的数量里,再加上有一群核心超级用户在里面写作,在这个市场里居然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循环,加上很多人并不需要真的变现,key的买入力量不需要非常大就可以满足这部分群体的收益。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我在其他地方写文章,可能一分钱收益都没有,但币乎里,就算是key再贬值,事实上我都是赚的。。。如果有一群朋友帮忙点赞,那可能就是血赚啊。
内容版权
但我们前面提到过,币乎虽然打着区块链的名号,但实际上并不能帮作者进行“版权确权”,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币乎文章都进行了PRESS.one的签名。
有趣的是签名之后,PRESS.one也没有提供“维权服务”,但这个“维权服务”本质上不是区块链项目自己做的事情,因为涉及到“维权”,应该找更专业的,比如说传统的“维权骑士”公司。
得到就是这个维权骑士公司的用户,我们可以发现,内容领域如果要一家公司做完所有事情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本质上是跨了极大的范围,而一个相对完善的链条可以是这样:
币乎——PRESS.one——维权骑士
也可以是这样:
Ulord——PRESS.one——维权骑士
微信——PRESS.one——维权骑士
...最终发现是这样的:
XXX——PRESS.one——XXX
这也是为什么PRESS.one号称 “下沉一级”的原因。
事实上PRESS.one 这个环节还可以链接其他“节点”,比如说分布式存储业务、MIXIN、交易所、中心化项目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