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节写的看着像是八卦,实际是一篇共用品的小史。
首先是灯塔,灯塔收费有困难,因为人家可以借用你的光,然后不来你的港口就好了嘛,因此:
密尔认为私人建造灯塔无利可图,需要政府协助强行收费。跟着的西季威克与庇古之见,是灯塔应由政府建造,免费供船只使用。
萨缪尔森。。。认为灯塔私营不容易收取费用。但他补充了一个重点:就算灯塔容易收费,也是不应该收费的。。。灯塔建成之后。。。边际费用是零,这“改道”对社会有害无益,不收费才是上策。
所以,按照这个进路,似乎对于共用品:
不收费或由政府资助而又管制价格,才是上策。
收费还是不收费,这两个思路背后,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其实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似乎到了价值观判断的范畴,所以才说:
是有趣的价值观,不可以解释市场现象,但可以解释某些政客及经济学者的行为。
我想,这个有趣,应该是英国式的有趣吧。
所以,从产品性质来讲,前一篇笔记提到的沙滩、市场等,确实都有共用品性质,只要还不拥挤;作者这里又提到了海底隧道,其实也是。问题是:
谁来建造?答案当然是应该由政府建造了。
需求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行业,都要由政府主理,或起码由政府管制收费。
随后作者提到了此类产品,行业,公共事业(public utilities)的特性:
这里的要点是:产量上升而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行业,某方面一定有共用品的性质。
除了无线电,这种形成网络的东西,天然就有节点与边之间的某种关系 —— 暂时还没找到数学源头,随后再翻翻《模型思考》之类。
随后作者举的例子,钢琴家演奏的例子来说明萨缪尔森是错误的:
- 钢琴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演奏优美的钢琴曲,是发挥了天分、禀赋;
- 而通过音乐演奏大厅,这样一个物理隔离,将共用品变成了空间之内的私用品
-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政府肯定不应该管制嘛。
所以结论是,共用品仍然可以是私人经营,难点在于“隔离” —— 或者说,确认你进行了使用:比如说,通过通信及定位技术,只要你行驶进了灯塔附近的某片区域,就一定被收费,不是也可以?这也是一种基于空间的“门票”了。
跑题一下,什么好的品质都需要封装成为产品,才能实现价值 —— 不然就是浪费禀赋, 租值消散了,对个人不好,也无益于社会。
另一方面,作者对于萨缪尔森的调侃也值得思考:
他把自己产出的共用品思想与私用品的书本连销——是一种捆绑销售——而发了达,再以反对共用品由私人产出而拿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此诚天才也。
问题来了,难道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捆绑销售么?
- 单质的产品,还是产品么?一定是商品了;
- 多质的产品,一定是捆绑销售了;
- 不收费的产品,比如各种社交平台,最后难道不也是通过“客户画像”,对你进行了价格歧视么?变现方式可以温柔,但是仍然要变现,至少要对一部分人变现
- 而收费了的共用品,也是要通过和私有品捆绑呀。
应该是对的;随后可以找找反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