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三行、三近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6-18 06:00 被阅读0次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子思说,无论是天生就知“道”,还是通过学习知“道”,还是经历磨难后知“道”,只要最终知“道”了,都没有区别,都是真知;无论是自然而然就做到,还是通过训练做到,还是通过加倍努力做到,只要最终做到了,结果都没有区别。

    孟子把治学修身的境界分成三个层次,境界一是“尽心知性知天”,境界二是“存心养性事天”;境界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王阳明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之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之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之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生知安行”的人很少,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学知利行”之人是君子,“困知勉行”的是普通人。

    子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天资如何,无论付出的努力大小,只要立志向道,力行修道,坚持不懈,都能得道。所以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出孔子的一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朱子说,子思在这里所说的知和行的对象,都是指五达道。生知、学知和困知,得到的是“知”;安行、利行和勉行,行的是“仁”;能够坚持不懈直到获得真知,是“勇”。就其层次而言,“生知安行者”属于有知,“学知利行者”有仁,“困知勉行者”有勇。

    虽然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但各人的气禀有差异,所以闻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但只要能自强不息,结果都能得道。吕大临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认为生知安行遥不可及,又因困知勉行不能速成而忽视,这就是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的原因。”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朱子认为,“子曰”二字为衍文,以下的话都是子思说的。

    这是上文的自然推论,强调立志向道,力行修道,坚持不懈,都能得道。

    所谓知耻,即知不足,明白自己在知、行上的差距。

    朱子说,三知为知,三行为仁,三近便是勇。吕大临说:“愚者自以为是而没有追求,自私者屈服于人欲而不能反求诸身,懦弱者甘为人下而不求改变。好学,虽然还不是知,但足以破愚;力行,虽然还不是仁,但足以忘私,知耻,虽然还不是勇,但足以改变懦弱。”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第二十章)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修身,懂得如何修身,则懂得如何正己正人,懂得如何正人,则懂得如何治国平天下了。

    ------《中庸章句》审读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知、三行、三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jr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