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财投资社会热点
营销骗局——电视广告

营销骗局——电视广告

作者: airhunter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23:37 被阅读89次

前阵子电视假药广告的骗局曝光就一直想聊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曾经以看电视广告为乐趣的人来说,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深夜的电视购物广告那种浮夸的演技、唾沫横飞,声嘶力竭的叫卖,朗朗上口的台词。在当时网络恶搞视频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一直是我学习段子的好去处,所以我也只是把这些广告当成是笑话来看待。如此之假的内容,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去相信呢,所以我也从来没太当回事儿,毕竟离我以及我的家人来说还是太遥远。直到有次春节回家,老妈偷偷跑来问我:“这网上说每天往身上使劲拍,一直要拍到皮肤红了可以起到保健作用。这事儿你帮老妈分析分析靠不靠谱!”(此为网络骗局,留我以后分析)



你是指这种猜迷吗?
  1. 西藏卫视:苗仙咳喘方


  2. 河南有线电视频道:唐通5.0


  3. 甘肃卫视:苗祖定喘方


  4. 青海卫视:老院长袪斑方


  5. 东南卫视:蒙医心脑方


就先罗列到这里吧,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转战大江南北,三年9个身份。难怪网友们都说奥斯卡欠你一座小金人。
  刘洪斌是已经被曝光了,但保健品电视广告千千万,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鉴别呢?那些上当之人,他们又是为何会上当呢?在网络自媒体时代,那些微信公众号胡说八道的本领比之这些电视广告更是高出几个层次。如果不能在防骗上提高自已,怕是只能交上一辈子的智商税了。
  在此我脑补了几种可能性,毕竟我的身边目前也只有半信半疑之人,还无法完全了解受骗者的心理。但这些可能性是经过我仔细分析的结论,应该有所参考性。

我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1. 电视台的助纣为虐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都是经历过从电视、广播、报纸接收知识的年代。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一直把电视、广播、报纸当成是某种权威机构的言论,其中尤其是电视,其真理性更是不辩自明的。记得小时候和家里辩论,长辈们用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报纸上就是这么说的。而我如果说:报纸肯定写错了。这在长辈们看来你只是狡辩而已。
  虽然现今报纸和广播的真理性已经有所动摇,但是电视作为省台、市台,在老一辈中还是有所权威的。也许你会说,地方台还是很乱的。那么下图你怎么解释(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下此人):


  而且如果是违法行为,为什么保健品可以堂而皇之的上电视,而且是多家卫视频道,其中不乏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电视台,更是多年未被取缔。长辈们自然会顺着这条线索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广告可信这个结论。
2. 对老专家、老中医的信任
  还是年代问题,在长辈们学习、生活的那个年代。老中医、老专家还是相当受信任的年代,人与人之间也多一些善意。“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种观念对于长辈们而言不只是一句谚语,实际上也是他们行动的指南。电视广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各位表演艺术家们都是慈眉善目,更是增加了一点信任感。
  同时一般有求于保健品的,基本都是一些有慢性病、疑难杂症的人。这些人有些求医无门,有些苦于长期服药,加之对于传统中医的些许信任。又给了营销骗子们一点机会。
3. 行骗技巧的提高
  早期的药品都喜欢吹得很神,包治百病是那个时期保健品的特点。这种方式在现今群众普遍的认识提高后,以变得不那么常见了。所以现在的保健品一般专精于某一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艺术家们再包装一下自已的用词,套用上一些专业术语。伪装成访谈类节目也是一种特意为之的技巧。这些综合在一起,使得行骗的方式变得高级了那么一些。
4. 精准的目标群体选择
  行骗的广告往往都很假,但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假的营销骗局实际上往往是有意为之。这是为了精准的选择行骗的目标群体。太聪明的人不好骗,机会成本太高。而且就算骗成功了,收益不高的同时,后续风险也很大。所以行骗的广告假一点,可以从人群中自动过滤掉那些比较聪明之人和不太容易受骗之人。这样对方长期不容易发现被骗,即使发现受骗了,后续追责的风险也不高。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受骗之人即使在骗局被识破或警方介入时,也往往后知后觉。比如下面这位:

5、羊群效应
  有些人能通过自身的独立判断进行鉴别。但如果处于一个群体中,并且每一个人都与你的判断不同。那么你可能也会怀疑自身的判断是否正确。而中老人年在一点上,恰恰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中。当整个群体都迷失时,你自然很难独善其身。
  而营销广告的打着访谈类节目的形式,通过电视节目的观众提问,专家解答,也是人为在制造这种羊群效应。正是谎言重复一万遍也能成为真理。

内部因素:##

1. 没有自知之明
  很多受骗之人,往往听不进周围人的意见。像新闻里经常看到的那样,有时连警察都介入后,当事人仍是不明就理。这种一方面我归因于没有自知之明。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对自身能力的定位不够准确。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过于相信自我的判断。还有可能也会受到另一种认知偏误的影响,即由于相信结论,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是有道理、合逻辑的。比如对于老人而言,对健康的渴望或者对疑难疾病的焦虑情緒共同作用时,可能会看不到广告本身的直观错误。

2. 不懂得批判性思维
  有一些人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很少思考为什么别人这么说,这么说有什么其它意思,他说是正确的、部分正确还为完全的谬误。这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可能问题更突出一点,因为不只是过去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国企单位的工作方式,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即让人们不去判断,只需要全盘接受就可以了。


3. 思维上的放弃与短视
  在现今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每年都在发生全新的变化。目前最火的十个职业,在30年前完全不存在。同样的,目前最流行的十种骗局,在30年前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也是罕见。所以再丰富的经验,学历再高的人。如果不能终身学习,那么早晚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失去判断力。所以如果不能认清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那么被骗、交智商税也就怨不得别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营销骗局——电视广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jx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