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微信图书上“人间游戏”这本书上架了,之前纸质的英文版,二手繁体版都没能看完,于是又开始拿起来读和听它。
即便它是简体版,大都认识那些字,但读起来依然不那么明白。我想,或许因为原文中想要传递的是心理方面的概念和逻辑关系,要用中文通俗浅显的字词传递有些困难吧。
不过,虽然不能非常细致的理解每个概念和逻辑关系,也还是可以一定程度的知晓它想要说明的一些关键要点。
书的主要观点是:
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言行中有明显的“模式化”,或者说“程序化”。
这里用的词“模式”对应英文书名中的“game”,中文书名中“游戏”。 此“游戏”并非常通常意义所指偏娱乐方面的“游戏”。
这本1964年出版的书,其实是一本非常严谨的心理学研究的专业论著,不是书名给人第一印象:像是本“人生感悟”通俗读物? 但不管怎么样,它出版后也的确成了一本畅销书。
书中对这些模式进行列举,大概20多种,如:“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我可逮着你了,你这个混蛋”等。
这样的言论,论断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也经常会"用到"其中一些。初看像语文里面的那种填词,造句,不过作者艾瑞克伯恩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每种模式常出现的情景,其中涉及的他人,第三方人(如,夫妻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咨询师等)采取的态度,方式,言行背后潜在的心理,生理,内部,外部等不同方面的获益。对每一种模式做的详细分析说明,与学校读书时学的物理,化学那种分析相似。
每种模式都值得去了解,深思。我无法用简短的语句转述那些模式,唯恐说不清楚,引起误会,还是看原文的好。
这里,只是想表达看此书不断经历的震惊感受:
这些模式是那么的普遍,美国人,中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同事之间或者不同行业的人群之间…
而且表面识别出这些模式后,也未必能从心理的角度看到模式背后的心理,生理,身体,存在的需求与获益。也正是这潜在获益形成的动力,令自己在生活中反复采取这样那样的模式行动。
行动的过程中会触发自己,相关他人的一些可预期行动,继而,各自出现情绪上的不同变化,生气,高兴,愧疚,难过,抑郁… 这一切,像事先已经写好的剧本,相关人员只是按剧本出演。
说到这里,如果看过美剧 “西部世界”,会联想到它。
那是一部两三年前火热的科幻剧,大意是在某种特定的公园里,克隆人按脚本每天生活着。真实人因为各种原因,如释放压力,寻求刺激等进入这个公园,对待克隆人如对待历史上的印第安人。白天克隆人被真实的人伤害,侮辱,甚至杀死,当晚被回收,维修,第二天又“活”过来,继续过与昨天无二的生活。不过克隆人完全不知晓自己的状况,认为每天的感受,经历都是“真实”的,会构想未来的生活,如结婚生子,创业,出游等。直到某天某个技术问题意外发生,某个克隆人意识到这个情事实,开始推动其他克隆人的“觉醒”,并组织起来反抗真实人如此对待他们…
无法去推断自人类是否是另一种更高级生命体所造就的“克隆人”,但“人间游戏”一书中指出的那些模式的确引人深思:
因为某些背后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获益”,几十年里,采取类似的模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可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那现在呢,未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