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发表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鞶囊”又称佩囊、傍囊、绶囊等。古人衣服上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等,多半贮放在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挂在腰间。鞶与囊原本分指两物,《左传》桓公元年至二年载:“鞶、厉、游、缨,昭其 数也。”杜预注:“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囊”本是盛放各类物品的袋子,古今同义。《仪礼·士昏礼》:“夙夜无愆, 视诸衿鞶。”郑玄注:“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丝,所以盛帨巾之属。” 可见鞶最早的功能为男子束衣的腰带,革质,常用于佩戴玉饰。大约在周代,鞶从最初的腰带转变为可以佩挂囊袋的鞶囊。
鞶囊有两种质地,一种用皮革制成,多为男性所用,一种用丝帛为之,多为女性所用,两种囊袋都有缘饰。《礼记·内则》云:“男鞶革,女鞶丝。”注谓:“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 之。”《北堂书钞·曹瞒传》载:“操性佻易,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
《晋书·邓牧传》载:“(邓牧)梦行水边, 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鞶囊。” 可见在商周以后,男女均可佩戴鞶囊。这种本来用于日常生活中盛放物品的囊袋,从汉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服饰礼制,朝廷官员佩戴鞶囊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汉代的官印,大多被盛放在特制的囊内,外出时佩于腰间。《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世着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 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青囊,所以盛巾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也。”
到了北魏以后,则以其上不同绣饰表示官 阶。《隋书·礼仪志六》:“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缕,七、八、九品䌽缕,兽爪鞶。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隋书·志七》:“‘鞶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旧唐书·舆服志》卷四十九 、《旧唐书·志》第二十五 载:“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以上银缕,五品以上彩缕,文官寻常入内及在本司常服之。”五代时,正史中已没有官员佩戴鞶囊的记载,宋代取消了鞶囊而沿用了唐代佩戴鱼袋的制度。自此后,鞶囊一词不再出现于正史资料中。
关于鞶囊上的纹饰,古代也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多采用兽头,故有“兽头鞶囊”之称。《晋书·舆服志》:“其中衣白曲领,带剑,火珠素首。革带,玉钩燮,兽头鞶囊。”《隋书·礼仪志》:“金章龟纽,文从其职。紫绶,一百二十首,长一丈七尺,金缕织成兽头鞶囊。”兽头之中又以虎头为多,因此有“虎头鞶囊”之称。 东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县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其《与弟超贡》曰: “又遗仲叔虎头旁囊、金银钩。”《太 平御览·东观汉记》:“邓遵破诸羌,诏赐遵金刚鲜卑绲带一具,虎头鞶囊一。”
晋代葛洪《神仙传》:“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戴远游冠,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南朝梁 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后赵石虎时期,为避石虎之讳,曾将虎头鞶囊改为“龙头鞶囊”,石虎之后,又重新恢复虎头鞶囊的名称。这些都应了唐代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中“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和明代何景 明《三清山人歌》中“山人佩剑冠远游,腰间鞶囊垂虎头”的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