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量化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警惕自己的“坐而论道”和“全知全能”

量化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警惕自己的“坐而论道”和“全知全能”

作者: 煮盐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21:08 被阅读0次

    “物理学家是最近接上帝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觉得特别酷,但并不理解,现在有点体会了。自己前两年好不容易对物/事的“时空”维度摸到了一点门道,就感觉自己的认知能力进步很大,而回过头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惊呆了有没有?通过研究物质结构、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来改造物质(以及其所构成的世界),这可不就是接近于上帝了?

    而且,物理学的一些分支,例如本书所涉及的统计物理和生物物理,野心更大,视图从研究“物质”的时空特征,拓展到研究“人”的行为的时空特征——例如,预测“谁将成为下一个乌合之众?”。也就是说,建立能将人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定量描述的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和预测社会问题。


    我联想到了一个理论——《银河帝国》中的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有趣的巧合是,谢顿教授——当然还是阿西莫夫——认为只通过对单个案例的观察的研究方法,毫无意义,因为个体行为充满了随机性。只有样本数目足够大,从群体中分析出行为轨迹,才是心理史学的正确发展历程。这恰恰就是统计物理学在尝试理解“乌合之众”的过程中所做的事情。

    预测,是为了选择。最优的选择,通常就是让未来的可能性最多的选择。所谓“智能”,就是从物理的角度,用数学公式和计算模拟,尝试在“最大化未来的可能性”,与“智能”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My Jesus!


    且慢!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上面这种似是而非的“联想”有危险。我不是搞理论的,一定要警惕自己“坐而论道”和“全知全能”的倾向。

    所谓“坐而论道”,就是只有TOP-DOWN,视图一开始就建立事物的联系,而不是通过细致的工作去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我自己本来就有倾向喜欢先去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聊起天来看起来挺厉害,可遇到真正的问题时,却很难找到能下手的点。事实上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后,我在勉强能在少量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切中一些要害。联想根本就不是理性思维,如果一个人所有概念的理解都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而完全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能会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遇到更大的问题。

    而“全知全能”则体现为另一个典型的人性缺陷——寻求规律,希望找到某种解释,哪怕那种解释其实并不符合事情的本质和真相——例如现在成为了万能仙丹的“互联网思维”。如果进一步追问细节,你会发现那些大佬的分析并不是总能切中要害,其关键恰恰在于还没有抓住问题本质,就用类比和联想代替逻辑和理性,那就变成了新时代的盲目和欺诈——欺诈的对象可能是旁人,更有可能是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量化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警惕自己的“坐而论道”和“全知全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nr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