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词人,当属辛弃疾。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48810/0d1308e0a8b0c8f8.jpg)
其实也没太多理由,就是觉得他独特。在我的心里,文和武一直都是分两派的,毕竟,舞刀弄枪和舞文弄墨是两回事,不说八竿子打不着,一般情况下同一个人身上是很难相融的。当然,历史上也有过不少的将军发表过诗词,可是,如辛弃疾这般文武都表现出极大的成就或潜力的,少之又少。
作为一枚80后,初识辛弃疾,还是在小时候的课本上。读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由得一阵窃喜。以为我们辛大词人一样也是童心未泯,和我们当年七八十年代普通的农村娃一样,心里充满着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辛弃疾一生辗转曲折,所以读他的词,一定要先弄懂他当时的境况遭遇,才容易体会他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意。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当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任职,却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所以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年少时便立了下收复中原的宏愿。同时,生活在沦陷区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使他心中更坚定了一定要报国雪耻的志向。于是他从小就刻苦研习文韬武略,随着年龄的增长,颇有一种燕赵骑士的侠义之气。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拢了本地乡里约两千人起义,后来他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一开始耿京对他并不看重,让他暂管文书类职位。
当时有一个僧人名叫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的义军。先前辛弃疾与他有些来往。便劝他投奔耿京,让他也做了耿京的下属。可是,有一天晚上,义端偷了耿京的帅印出逃,耿京大怒,要杀了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时间,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断义端一定是想将义军的大印献给金兵统帅,马上单骑抄直路快速追赶,并终于追上抓住了他,一刀斩下义端的头颅,连同帅印一起带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当时恰好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1162年,金军向北撤退时,耿京命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以便集中兵力共同抗金。可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却听到义军领袖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十几万义军一下溃散的消息,令他气得要吐血。盛怒之下的他,不惜代价也誓要将叛徒绳之于法。一天深夜,他亲率五十多骑的敢死队,袭击当时几万人驻守的金兵大营,并成功的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在当时举国畏金的背景下,辛弃疾惊人的勇气和战绩,实在大快人心,也使得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不久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他也是踌躇满志,准备为国效力大显身手。在他南宋任职的前期,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畏战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作为一个文臣,最大的辛酸,是诉尽满腹经纶,却无一人理会;作为一个武将,最深的悲哀,是空有一身本领,却苦无用武之地。这两点,在辛弃疾一个人身上同时体会着。他本以为,凭借着自己苦练这么多年的本领和做出的成绩,在当时飘摇欲坠的朝廷,肯定能得到重用,从而有机会带领军队为国家夺回失地,重整河山。
可等他真正进入南宋朝廷,他才真正体会到官场的腐朽和现实的无奈。当权者自然知道辛弃疾是个人物,可他们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加上骨子里本能地畏惧金国,所以一直吊着辛弃疾,不想让他轻易出头,却也想着某天急事还可以用他。所以,辛弃疾直到二十九岁,仍是个闲散小官。
公元1168年,这年春天,江南柳絮飘飞,细雨绵绵,闲愁满腹的辛弃疾登上了赏心亭。他极目远眺,祖国的山川风物映入眼帘,他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壮志未酬,老大无成。因而写下这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把兵器看了又看,拍遍栏杆,悲叹无人领会他心中志向。正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可即便他如此经年苦闷,让人佩服的是,他不论在哪里,不论职位大小,都很认真的抓起手头的工作,并很快做出成效。只是心中一直不愿向现实低头,始终不改收复河山之志。
公元1172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写下了这首: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什么感触让他写了这首词呢?原来公元1170年,做了多年闲散小官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召见。随后被调入了临安城中,做了司农寺主簿。“宝马雕车香满路”,临安城不愧是安乐窝,那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容易让人沉沦。好在,1172年,33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去负责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
可能有人会疑惑,一直无视辛弃疾的南宋朝廷,怎么突然肯让他干实事了?事实是,滁州地处抗金前线,乱得不行,没人敢去。这个烫手的山芋,就被丢到了辛弃疾手里,辛弃疾不仅不避,反而因此喜极而泣。临行前,恰逢元宵佳节。
临安城中,处处轻歌曼舞,辛弃疾渐渐麻木在在这一片热闹的灯影中。突然,他看到灯火阑珊处,有一个朦胧身影那么熟悉。走近一看,原来是曾经壮志难酬的自己。他在临安城中待了2年,差点被这里的烟柳繁华迷了眼,直到在灯火阑珊处,才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在辛弃疾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坚守精神。这种坚守,是无论我被命运欺压到何种地步,我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有多大机会就发挥多大作用。刚到滁州,满目疮痍,毫无生机。接任以后,他立马着手起来,为当地的百姓豁免租赋,组织青壮修建房屋,还设法诱外商到滁州营业。半年以后,滁州再次热闹了起来。南宋当权者当然也看到了辛弃疾的政绩,但他们不感觉到欣喜,反而认为辛弃疾实力太强,让他们觉得恐慌。于是将他频繁调任。很快,辛弃疾就被调离滁州,改任江东。不久后,又改任江西。
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写下了这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时时想收复北土,可怜中间隔着无数障碍,写出了家国沦亡之伤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借景生情,想到此处,辛弃疾的心情无比沉痛。他多么想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山河啊!可是他曾先后向南宋朝廷递交《美芹十论》和《九议》,细述自己的收复计划,都遭到了无情的拒绝。抒发自己的愁苦与不满之情。
公元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当时辛弃疾已年近四十,南归朝廷十七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满以为自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然而事与愿违。他更是遭受排挤打击,不得重用,四年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离前线更远了,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愈来愈遥远。,辛弃疾心中痛苦万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小亭摆下洒席为他送别,作者触景生情,眼眶含泪,在痛苦与郁闷间写下这首看起来缠绵悱恻的词: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士!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他却是“天涯芳草无归路”。有谁能理解一个苦练了一身本领期盼杀敌报国的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分派到四处做杂役小官。“闲愁最苦”,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虽然郁郁不得志,来到湖南后,辛弃疾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做起工作。这次在湖南主管钱粮倒给了他一个机会,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期待着训练好以后可以当奇兵用,收复失地匡扶社稷。可惜不久就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让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已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重要力量。
公元1180年,周必大当上南宋的宰相。第二年辛弃疾就被免官,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其实辛弃疾从官多年,一直遭受打压。他仕途如此坎坷,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为官。南宋的官员们对一直他存有偏见,视他们祖孙俩为“汉奸”。另一方面,义军将领出身之“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再者,辛弃疾为人刚直,直言不讳,因而也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
辛弃疾对这些大臣的心思,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他自己也曾说:“吾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但他却坚持做一个孤臣,在他为数不多的任上,对于荼毒百姓的贪官污吏,他是该杀杀,该罢免的罢免。他的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也给了朝中官员弹劾他的借口:杀人如草芥,公财私用等。
结果,皇帝误信谗言,不等辛弃疾申辩,便下了一纸诏书,剥夺了他一切官职。被迫隐退的辛弃疾,从此他就隐居到了江西,在上饶带湖旁开辟了片稻田,做起了农民,自号“稼轩”。
生活虽说是平静了,但对于家国,他终究是意难平。这一天,看着田园美景,他写下了一首仿李清照婉约派的词: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为什么写一个鸟想飞下来却又没飞下来呢?这里很明显辛弃疾写的就不是鸟,而是他现实中的朋友。他从前在朝中有不少好友,现实中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可是当他被免官之后,从前的那些朋友和亲戚,都与他疏远了。为什么不敢亲近了?辛弃疾心里想:难道是我们从前的“盟约”,最近又起了什么新的变化?或者它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吗?
当初辛弃疾为了实践北伐理想,和朝中一个曾姓奸臣走得太近,导致朝中很多正直的官员,也对他产生了怀疑。恐怕这也是辛弃疾归隐之后,亲朋好友一度与他疏远的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辛弃疾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从来都没有改变。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收复河山,从来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因此才说“旧盟都在”。我没有变,为什么你们跟我疏远呢?莫非你们心中产生了别的想法?
“旧盟都在”,他心中的信念还是那杨的纯粹,那么的美好!那一场急风骤雨非但不能让他感到沮丧,反而令他更加坚定了信念。中午宿醉后醒来,他看到酒店窗户外面有松树、竹屋。松树象征坚贞,竹子象征有节,它们都是文人笔下的君子。它们矗立在窗外,却也隐隐比喻作者的心志坚定。
辛弃疾隐居上饶时,在那一片山山水水,为辛弃疾提供了一个排解苦闷的场所。惆怅的时候,他便穿行于稻田间,听夏日蛙鸣,看天上星月。看似乐于田园,其实谁都知道他心里比谁都苦。一日闲游于博山道中,作下一首词,其中名句被后人千载引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动人之处在于,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说出了所有中年人的心声。年少轻狂的时候,谁不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那时社会阅历尚浅时,哪懂那么多?只能随大众伤春悲秋,强说离愁。等到后来,步入社会,被现实狠狠毒打之后,我们才发现,无奈、愁苦才是生活的常态,根本不用刻意去说。
当我们受尽百般磨难,被现实生活欺压得身心俱疲的时候,我们反倒是懂得了对生活强装笑脸,学会了打碎门牙往里吞。少年的热血与纯真,终将在岁月中被磨平棱角,在坎坷中一步步地迈向中年人的平淡是真。
青年时代的辛弃疾,对自己很自信,对一切也看得很天真。他以为凭着自己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是可以赶走侵略者,收复山河的。可当他练好一身本领,踏入南宋朝廷准备报效祖国时。南宋朝廷却对他排挤打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他依旧是报国无望,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这种愁苦,让辛弃疾有苦却说不出,也不知道可以向谁去说。登上高楼,自己却只能叹一句:“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多么像我们今天,两个中年油腻大叔碰面,想着那些无处可说的委屈,或许你我也只能无语凝噎,大家都叹一句:“今天天气真好啊!”到了一定年纪,便会明白:有些痛,是无声的;有些愁,是说不出口的。
辛弃疾罢官隐居后。一开始白天的时候,他还经常到处看看山水,写词排闷,慢慢的治愈自己。可随着年岁渐加,心里郁闷不降反增。每当夜深人静,他就会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想到朝廷的软弱昏庸,想到最后空余满腔悲愤。如此昼夜忧思下,一段时间,辛弃疾渐渐患上了疾病(也许便是如今的抑郁症)。
他的好友陈亮得知这个消息后,冒着大雪,沿途跋涉了八百多里地去看望辛弃疾。公元1188年冬季,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史载第二次“鹅湖之会”。
见到好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诉说心中的悲愤。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回到了战场,与敌人浴血奋斗。可梦醒后,看着孤灯残影,更显凄凉。想到此处,一种宝剑蒙尘、英雄迟暮的悲哀又瞬间涌上辛弃疾的心头。
陈亮听后,为了开导好这个半生郁闷的好友,也对辛弃疾说:“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他化用《汉书》的典故,指出天下太平的时候,人人都想回家耕地种田。而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士却只能为无用武之地而流泪,愤恨得连肺肝都炸裂。
陈亮的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辛弃疾的心坎里。他多年来的不甘终于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知音。于是积攒的愁绪也慢慢得到了释怀。在和好友陈亮相会的十多天里,他们在雪夜里高谈阔论,煮酒论英雄。分别后互寄词作,相互唱和,便产生了这首著名的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里面,我们也可以想象到他那种金戈铁马般的豪迈。“八百里分麾下炙”,带着自己的军队,奔赴前线,烤肉充饥,多么热血的场景。“沙场秋点兵”,被后世一直引用的一个军旅词汇,应该是他这里首创的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多少千古才俊心中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步提高的理想追求,或者说根据自身实力或者环境命运判断自己的使命。能平天下事,能留身后名,是多么美妙的人生巅峰。可惜,古往今来,成此梦想的,能有几人?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在词里也是表现得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道出了辛大词人一生的忠贞和壮志难酬的遗憾。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心中一阵惊栗震动。
公元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也很快有了成效。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不久前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常年的隐居,心里其实也是异常苦恼的。公元1198年,又隐居多年的他在家写了这么一首词: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甚矣吾衰矣”来自《论语》,孔子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辛弃疾这里说,我老了,已经快60了。回首一生,朋友零落,到今天都不剩几个了。问世间还有何物,能令自己喜欢的呢?
“我见青山多妩媚”,年纪大了,怎么还喜欢说妩媚呢?他词里提及跟陶渊明一起,因为他们都归隐田园,都喜欢种地。在这里他实际是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的貌相类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江东那群人酒喝多了,沉醉在功名利禄里了,由得他们吧,我才是最懂酒的人。只是惆怅古人应该都没见过这么狂的我,一个农夫想要收复北方的狂妄吧?
公元1203年,韩侂胄任宰相,为了树立声威,巩固权势,便将花甲老人辛弃疾重新启用了。到1204年春,六十五岁的辛弃疾正在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因韩侂胄准备北伐,便召辛弃疾赴临安,商讨国事。此时大诗人陆游已是八十高龄,住在山阴,因而常和辛弃疾有来往。
当时接到调令后,陆游写此诗给他送行。抗金复国的共同理想,使两位爱国志士视同莫逆。此诗也反映了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在爱国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诗中盛赞辛弃疾各方面的才能,“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祝愿他能在抗金战争中建立功业,垂名青史,也谆谆告诫辛弃疾,注意提防小人的陷害。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公元1205年,66岁的辛弃疾,闲置多年的他终于被启用为淅东安抚使,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在京口,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来又得启用本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可惜当局只不过是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身份来做一下号召招牌。可即使这样,虽年近古稀,辛弃疾依然一腔热情。他想要收复河山,可对于当时主战将领韩氏冒进的做法又十分担忧,因而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这首词里引用了四个历史人物,通过借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表达了当时的思绪。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18岁的孙权在兄长孙策去世后,接管江东。他联合刘备,北拒曹操,成为一方诸侯。辛弃疾在此追忆孙权,舞榭歌台也早已随历史逝去,那个少年英雄早已成为历史,他感叹何时能再来一个英雄孙权,坐断南方,稳固国家呢?
“寄奴”,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刘裕对内平定孙恩、桓玄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他还两次率军北伐,消灭南燕、后秦等,光复洛阳、长安等地,史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辛弃疾盛赞刘裕北伐的成功,叹息南宋掌权者无人能与“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相比较。
“元嘉”,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年号。他继位后,曾经三次并伐,期望着能如前人“封狼居胥”般的丰功伟业,却都无功而返。第二次北伐更是因失利导致北魏长驱直入,打到长江,导致刘宋六州残破。辛弃疾在此处忧国,引用刘义降北失败的例子警示当时掌权者,不能好大喜功,轻敌冒进,以免如刘义隆般,造成六州萧条。
“佛狸祠”则含一个小故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北伐,反被拓跋焘率军大败,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多年过去,如今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再想到自己回到南方已经四十三年了,当年金人完颜亮发兵南侵,为了反抗金人入侵,以扬州作为基地烽火四起。而如今扬州城已经是一片平静,沦陷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金人的统冶,开始对新的统冶者供奉膜拜。辛弃疾此句是批判那些苟且偷安的人,今时不思收复,将来会无法收复,
最后引用的人是廉颇。《史记》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到后来,赵王又想启用他,于是派人去慰问兼考察他。廉颇见到使者,吃了一斗饭,十斤肉,还披甲上阵,证明自己身体很好,依然可以上阵杀敌。可惜当时的使者已被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未将真实情况汇报给皇上,导致廉颇最终未被赵王所用。在此,辛弃疾借廉颇喻己。廉颇年纪大了,还有个人去问他。而我辛弃疾,还有谁来问我是否能为国效力呢?
上片词,辛弃疾追怀孙权、刘裕,盛赞少年英雄的孙权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实则是叹息国家当前没有像他们这样能安国、能收故士的英雄。
下片词,辛弃疾以刘义隆北伐失败的例子警示南宋政权,莫要轻敌冒进,惨败而归。并感慨自己,年老之后,想为国效忠,却连一个问一声的人都没有。
这首词,明为怀古,实则忧国。过去一千多年,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忧国忧民宛如屈原般的辛弃疾。
然而,韩佗胄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当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时,韩佗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晚年的辛弃疾,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后,其实是悲从中来的,可以感慨于这位硬汉的英雄末路。可是秉持初心辛弃疾却始终不卖老,不卖惨,偶尔还要幽默一下过日子。这里,就有一首描写掉牙齿这事儿的词:
《卜算子·齿落》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这词以刚柔辩证法开头,其实是为后面做铺垫。舌头是软的,牙齿是硬的,牙掉了可舌还在,说明了确实是刚易折柔易存;可辛弃疾本身就是是无可争议的硬汉,他不服。他没有为个人利益考虑而圆滑处世,因而遭受了很多不公与挫折,相反那些笑里藏刀、八面玲珑的家伙反而过得活色生香,混得风生水起,辛弃疾这两句词的真正目的是暗讽。
面对已经缺少了两侧大牙和中间一颗门牙的现实,叫儿辈们不要笑话,老翁我稀落的牙齿像狗洞,但这狗洞可以供你们钻进钻出玩耍的呀!有没有被辛弃疾独具特色的幽默击中了笑点,试着幻想一下那个画面,辛弃疾咧着一嘴豁牙不无玩笑地说道:孩儿们,来钻啊!
不过,此处的“儿曹”并非单指顽皮的孩子,而是隐喻上文中的“柔者”,即那些使尽心机阿谀奉承的小人。晚年的辛弃疾在词里让这些人去钻狗洞,可见他心里充斥的愤懑与不平。
愈来愈老的辛弃疾,晚年自知时日不多,身体也不能再上阵杀敌了,只能以苦为乐。见他的这首示儿: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开篇以“万事云烟忽过”,写出自己一生为抗金事业操劳,却难展抱负,被罢官20余年,到老了回想起曾经的金戈铁马,都似过眼云烟了。词的下片是交代儿子:你不要忘记及早交通官府要的税租,量入为出控制家里的开支。很少词人在诗词中交代这些所谓的“俗事”,但在这首词中,他却一本正经、语重心长的说出来,这样的辛弃疾却是更令人心疼。
最后两句也不忘幽默一下,儿孙们把家里的大事管了去,那自己管些什么呢?“管竹管山管水”,这才是真正的辛弃疾,他被迫大半生醉心于山水,与青山翠竹为友,做他的一代闲士。这个“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的辛弃疾,看似终于卸下了半生的辛劳,但不知为何读起来却令人笑中带泪。他在愤懑和自我安慰中度过了一生,满身的愁苦真的是山水能释怀的吗?
公元1206年5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佗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佗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佗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佗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家中高呼“杀贼!杀贼!”与世长辞。
他虽离去,但他的事迹及创作的600多首词永远留在了世间。他在宋词历史上也是有非常大贡献的,比如写词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
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里说道: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的好友陈亮在《辛疾弃画像赞》中说:“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则写道: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徐元杰的《稼轩辛公赞》提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
谢枋得作《宋辛稼轩先生墓记》:“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
他在词坛上,能与苏轼争辉;在武学上,可与岳武穆齐名。可惜,这样一个热血英雄,却一生报国无门,满腔壮志都被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埋没掉了,令人扼腕概叹。
如此一个个性鲜明的辛弃疾,你,也喜欢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