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89857/f39e400c16ee0844.png)
“教育的知识化是知识在教育中对于活生生的人说来的外在化,教育的生命化则意味着自觉到生命价值之真谛的人对蕴于知识中的智慧的统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几乎成为几百年来人们信守不移的格言的论断,其实自始就带着一个时代的褊狭的印记。随着‘力量’被非批判地崇尚,人们把‘征服’和‘竞争’视为人生的常态;‘知识’既然只是被关联于‘力量’,求知便可能游离人的生命本真而为急切的功利所驱遣。这一时潮下的教育的知识化即是教育的功利化,功利化的教育在使人异化为功利的工具时使自身降格为工具的工具。教育的尊严凭借是人的尊严,由知识化教育向生命化教育转进的底蕴在于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知识化教育把人淹没在种种程式化的知识中,生命化教育则把知识归结于创造性的智慧,把智慧归结于时时处在价值抉择中的人的灵动的生命。”——总序
知识化和生命化教育,我们显然还处在知识化教育的这个过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反而也觉得其实如果可以,教育还是可以走向生命化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过注重于分数与成绩,而这就主导着所有的师生一心学习知识,似乎我们一心向学也不是为了“知识就是力量”,而是追求知识就是为了升学。这样的一种程式化的知识化教育里面,越来越少了情感,越少了活力,学习变成了一件死气沉沉的若差事。序言里的黄克剑先生得到的结论是,教育的生命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正可以说是教育的个人化或个性化。
1.为什么保卫童年?(在书里面找出自认为是答案的答案)
“童年,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了,才有‘保卫’一说,否则童年就是童年,自然天成,人都有童年,都要从童年长到成年。”童年本来就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自然阶段,但是“童年这样一块绿洲在日益沙化,童年的边缘日益在缩小”(2页)缩小在哪里,隐藏在哪里呢,缩在四堵墙里,缩在自己家里。儿童没有了自己的空间活动,那些童年的影子往往变得孤独,很少会有无忧无虑的日子了。
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常常会使你产生一种对儿童的怜悯,同情但更多的是无奈。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学校。从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天,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就开始了,这个阶段可以把它描述为“人生必要的无可逃避的一个磨难过程。”“这个磨难的过程的最终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儿童获得幸福,而是为了儿童今后进入一个成人世界获得的一级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多的规定,比如说大纲、课程、教材、考试等种种规定,但是就是忘了两个字:‘幸福’。”(5页)“幸福”这两个字对儿童如此重要的两个字,在学校里变成了一种疑问,它在哪里?
“我特别强调童年实际上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惟一可以喘息的地方,它还意味着人生所有美好的信念,一生都能够保持下去,非常重要的是这个信念在童年的时候得到珍视,得到维持,得到呵护。”任何学科的老师不要伤害孩子的情感与自尊,因为在童年阶段某个老师造成的伤害,经常会使他们对这门课的热情消失了,既而智力也流失了。童年是最脆弱的时候,最容易受伤害的时候,最终这伤害可能是没救的伤害。
“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2.好教师
“今天的教师真正地必须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教育。发现孩子真正世界的过程就是教师洗心革面重新学习的过程、传授人类正面价值的过程,所以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说教育,讲儿童、讲基础教育,一个主题性的任务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同学习。”
老师之所以为师,肯定比学生对那些传统价值和经验更为理解,更有体验,更有感悟,故而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道的承担者,也是道的传播者。“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规范的养成,它确实有效,确实得借助这个权威。但这种权威不能理解成政治权威,政治意义的或者政治性的权威。”94
3.生命化教育
“所有的生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密码,都令人肃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所有生命都无法重复,无法再现,无法替代。所有生命都具有过程性、丰富性、多样性和不可知性,同时还具有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
“生命化的教育内涵概括而言就在于:教育是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需要不断质疑的,充满活力、良知、爱心、同情之心、尊重人,对人有无限宽容之心,不断促进人的觉悟、境界与生命质量提升,亦即不断使人赢得解放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它是关注所有人的,关注差异,独特性,从而促进所有人发展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同时还意味着是关注每个人当下体验,关注具体的、各不相同的生活的教育。”166
尊重每个个体学生的生命意识,关注差异,了解他们的生活,要有教育的关怀,热爱学生是一种永恒的使命。
“生命化教育的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人作为目的,人至上,人高于一切,从这个理念上来理解教育。”“真正的教育都是唤醒人的内心对生命的情感,对生命的责任,对教育的终极价值的确认。”
例子,同安第一实验小学里,那些老师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上关爱生命。作者提倡生命化教育,而生命化教育不是空洞的东西,它里头包含着生命当中本然所具有的一种人性之善,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你关注生命、启迪生命、开发生命,同时也开发自己的生命,其中就真正洋溢着一种善的、美的、真的东西。这样一种生命确实是一个流动不拘的过程,它不定型,无形自形,是一种意态,是一种延绵,它到哪里,都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那种格局,而且这种格局转瞬即失。
4.敬畏生命
“我想我们每一个教师更应该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甚至抱有一种恐惧感,要时时反省我的教育行为是不是走对了方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是不是我每一次和孩子的交流都有助于他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不是我不经意间某一句话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给孩子的人生投下了可怕的阴影?要有这种反省,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我们所谓的关注孩子语言的发展是不可能的。”246
的确,我们现在的教师往往有几个趋势,一是只管把课上了,其他的什么都不想;二是想把课堂达到最好的效益,上好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其他的就没多少管了。可是,这些孩子是需要管理的,每天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行为进行反省,才能有一种责任的态度,教育并不是随便的事,敬畏生命也就要敬畏教育,不能忽视真正的生命。
不能把孩子推向边缘化,有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对同学的情感,对老师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慢慢的丧失,也因此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压抑,不断地被边缘化。边缘化最后的结果也越来越危险,不但不爱交流丧失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是可能会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教师这时候该做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从小关注这些孤单的孩子,他们不爱学习都是有原因的,要给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温暖,一定不让他们边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