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012-《传习录》

读书笔记012-《传习录》

作者: 天天向上的orange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9:01 被阅读103次

王阳明先生被尊称为圣人,其开创心学一脉影响颇深。无论是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还是梁启超,伊藤博文等都对王阳明推崇备至。

依稀记得高中历史中,对于王阳明心学评判为唯心主义。今日读记录先生思想之传习录,觉得不免偏颇。

阳明先生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针对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之说。强调对事物的真理探讨和追寻,需要自身去体悟和发现。客观物质又怎么会蕴含真理和规律,所谓的真理和规律,不也是人类对于事物观察的总结。

所以,其实阳明心学也是对于唯物主义的补充。联系现在不少关于心理学研究,阳明心学更是一门哲学,是修身的功夫。~

读书笔记不再摘录对于四书五经之类的解析,摘录一些觉得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我们体会的要点。才疏学浅,所有标题为阳明先生原话,白话部分为个人的浅显理解。

[小议]阳明心学与成功学。最近刮起一波向王阳明学习成功学的热潮。其实阳明先生的思想讲究是追求本心,无善无恶也就没有这种好名逐利之心。所以,跟成功学真是南辕北撤。

阳明心学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心即理,向内心倾听最原本声音,本心中蕴含最佳行为准则。这边的心,是不受蒙蔽的。也强调不要在外物中烦神,强调修心,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重要。

2.致良知,即人心本善。若能恢复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3.知行合一,只有做到认知和实践的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者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传习录上卷

1.知行合一
知与行是统一的,相互包含的。对于一件事,如果仅知道重要,却不去实施不算知。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
2.关于与人相处: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得益,如果相互竞争比较,则会受损。为人处事之道,皆在。抱着合作和善的态度去处事,而不是对立竞争。
3.关于自身品质修养: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陆澄询问阳明先生,为什么真正遇事与自己静思时感觉不同。阳明先生说只在静守中存养,缺少克死私欲的功夫,遇事就容易动摇。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定。
阳明先生意在强调,只有经历欲望或者挣扎,才能遇事不慌。所谓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大体就是这种意味吧。
4.关于学习: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贵在专一,精诚
5.关于学习:关于学习,先静心排除杂念,后体察内省,克制私欲等没有私欲时,再学去思考。西方的冥想大体同理。
6.关于学习: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
学习亦是同理,于有人处发奋,无人处亦要发奋。不是展现给别人看,而是不作伪,讲究诚。

传习录中卷

答知行本貌:回答顾东桥、周道通、陆原静、欧阳崇一四封信
谈论格物为学以及每日用功可见之处:回答罗整庵的信

1.答顾东桥书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阳明先生认为知与行互为始末。所谓的真知必须在行动中验证,即实践出真知。
阳明先生历来反对空谈,空谈不足以成事,只有笃行才有成功的希望,这也是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反思的重点。
2.启问道通书
阳明先生直指做学问疲劳,健忘的原因是不真切,作学问的核心是立志,立志才能真切,也就不觉疲劳和遗忘。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重要话题,处理事情好坏得失,并伴有困顿失序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连累,不能致良知。

*传习录下卷

1.王阳明认为良知和知识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从体用上,良知是本体,知识是发用。从先天和后天上看,良知是先天存在,知识是后天获得。正应神秀的谒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与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当委曲谦让,宽厚待人。

3.阳明先生强调从心上理解书中文义。吾心之良知为世界之本体。

4.关于格物致知的功夫,王阳明提出无事时存养和有事时省察两种方法。有事时省察强调处事、工作中自然而然按照良知的要求行事,去贯彻伦理道德。他认为要在事上磨炼,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问。通过身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实地用功,体会良知。

5.阳明心学认为,心之本体就是一分诚,心诚则善生,诚失则恶生。圣人学问也就一个诚字,心之为净,为诚。

6.过分矜持和直率都有弊端。过分矜持,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容貌上用功,往往不能照管内心。过分直率,在外表上完全没有约束,又是把心和事当做两回事了。

7.一个人忿怒时,就容易感情用事,忿怒过分,就会失去廓然大公。对于忿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

8.王阳明提出在无事时存养的主张,其目的是用以加强内心修养而体认天理和良知。主张通过静坐思虑,在无事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私欲杂念,逐渐克服,使心恢复如水如镜、洁净晶莹的本体。

9.学习时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又许多不足,哪里还有时间指责别人?从今以后,你只要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大凡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他当作一大私欲加以克治

10.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外来的毁誉算什么

11.认识自己的人,不埋怨别人。认识命运的人,不埋怨上天。事事不怨天尤人,全在克己上下功夫,这就是圣人的生知安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012-《传习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q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