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书是如何回答的,有何不同?
这是昨天实践后的进阶疑问。
昨天用“困惑解答”读书法带着学生一起读了《掌控习惯》的前两章,反馈不错,解决了“怎么让书本指导我在真实生活里行动”的问题。
但是不同的书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行动指导,我该怎么区分哪个适用于我,哪个不适用,或者适用于什么境况中的我?避免“拿着榔头,看什么都是钉子”的困境?
以及技术层面上,怎么去区分不同书对同一问题概念定义的异同、以及差异带来的解决方法的异同,以及这个解决方法的适用范围?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核心是什么?(哇我真的是个问题篓子……)
今天正好在看《软瘾》,它的第二章“核心决定”与《掌控习惯》的“身份信念”很像,但是如果用“这个不就是那个吗”的思维,感觉会产生思考惰性,就开始让自己去反复观察两边的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
上午的结论是,二者都不建议只关注具体目标。“核心决定”强调个体对“我要过充实生活”的决定,可以指导改变全部的生活。而“身份信念”更强调个体某一个具体习惯背后的身份。所以目前看下来,前者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深层次充实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后者价值判断没有这么强,主要教授如何培养习惯的方式?
整体来说,这样对比着读的方式还挺有意思的,感觉思考得又会更深入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