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对应的逻辑涵养,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一看文章评论区理性讨论的攻守回合次数(人身攻击可直接忽略)。
这最能体现作者回应质疑的专业知识储备深度。因为,防守过程中,必然会引入对应的(新的)分析策略,以及对应的模型。有料者,往往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露痕迹。
二看讨论的理性程度。
有料者,往往儒雅谦和,不瘟不火。譬如,在下与A君讨论时,曾问过白痴问题无数,但其总是「启蒙小朋友」般地予以温和地回应。
而且,越是饱学之士,应对质疑时因为有「高置信度的辩护策略」了然于胸,往往是生气不起来的。
【知识储备申报】
在下就是典型的水货(_)
【彩蛋部分】
如果嫌上述策略太麻烦,知乎用户 @Andy Lee 先生(即,简书用户 「你看得见我」)经常调侃的一发「大招」就是——
「请问您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什么?」
在下错了,麻烦大家不要打脸:)
网友评论
原文是「有料者,往往儒雅谦和,不瘟不火。」、「越是饱学之士,应对质疑时因为有「高置信度的辩护策略」了然于胸,往往是生气不起来的。」中的「往往」、「越是........往往」等,说的恰恰是「相关性」,而非「同一性」以及「因果关系」呀。
当然啦,在下忽然发现「二看讨论的理性程度」这个分论点的小标题确实有误导,抱歉抱歉:)
其实,这已经是在混淆理性这一行为与理性的主体所可能选择的交际行为了。虽然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导致后者,但前者并不必然导致后者,后者也不只有前者可以给出,所以两者理性与儒雅谦逊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虽然或许具有较强的统计相关性。
“有高置信度的辩护策略”其实更多的可能是诡辩术,比如古希腊的修辞学和雄辩术,并不表示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更加理性或者更有聊或者更“非伪”。
所以个人觉得用辩论态度来判断辩论主体是否真的有聊,逻辑上不妥,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不错的统计相关性。
但,以日常有有限的观察和自己的直观感受,「愤怒」往往与「对身边环境的失控,进而使得利益受损成为高度可能」相互伴随(^_^)
第一「儒雅为何与理性有关」。孔子大叔教导我们:「人不知而不愠」,这个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鸡汤」,而是夫子基于对人际互动这类「不限回合数多轮博弈」之洞见,所提出的「优势策略」。
简言之,理性的人会选择以「儒雅谦逊」,来始终保持「现在」误解自己者,于将来有机会理解自己,并合作共赢的「可能性」。《易》中六十四卦仅「谦」卦六爻皆吉,而其他卦皆吉凶交错,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有高置信度的辩护策略」,则意味着「有必胜之把握」,对辩论的过程具备游刃有余的控制力,预判对方不足以侵蚀自己的利益,故愤怒的概率会比较低。
以上简单的诡辩回应如何呢?
哈哈哈(^_^)
不过是吐槽而已,请无视吧(^_^)
“越是饱学之士,应对质疑时因为有「高置信度的辩护策略」了然于胸,往往是生气不起来的。”
这个也和理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