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做笔记,相信每个人都有印象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如果不做笔记,那么就相当于跑马观花,最后读了个寂寞!
昨天,我终于在拖拖拉拉、磕磕绊绊的状态下,把那本《卡片笔记写作法》给读完了。
读完之后,我试图对这本书做个总结,至少弄明白什么是卡片笔记吧。
然而,费了一晚上的功夫,我只把这本书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那就是:
1、读书要做笔记;
2、这本书的笔记分为三种:
(1)闪念笔记:就是你读书时的任何想法,需要立即记录下来;
(2)文献笔记:我的简单理解就是记录你所读的内容的出处的笔记,比如你欣赏的某段话、某个思想、某种理论,来自哪本书、哪一章、多少页。甚至再具体点,是哪一行。
(3)永久笔记:经过整理后的闪念笔记、记录你想法和思考内容的笔记等等。
3、笔记要定时整理,格式要规范,内容要简单,不要试图给笔记作分类,而是要给笔记作标签。
这一点,我详细说明一下。
图书馆里给书分类,一般都是分出几个大类,大类下再有小类。
比如现在的第五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就把图书分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
这种分类方法,自然有其科学性,我们查找图书时能够按照分类快速找到。
我们做的笔记,也需要进行整理,但是不能这么整理,而是要在笔记之间建立链接。
比如我自己开始的卡片盒笔记,我就给自己做的笔记做了标签,比如大标签是“写作”,然后分为“写作认知”、“阅读要点”等。
其实这种标签或者说链接,因人而异,总之自己懂就好。
在自己作笔记的时候,我还去看了毛主席是怎么读书的。
有文章写到,毛主席读书,划了不同的符号,横线、波浪线、圆圈、方框等等,别人看着可能纳闷,但是毛主席他自己懂。
我们的笔记,大多数时候是为自己所用,所以自己能弄懂就好了,当然,如果还能让别人弄懂,那就更好了,方便别人整理你的笔记,比如万一你不小心成了著名学者、知名人士什么的。
4、记笔记不是简单的摘抄、划线,而是要把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类似费曼技巧那样。
如果在用自己的语言写的过程中,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看法,还能跟其他的笔记作联系,比如关于某件事,A笔记上怎么说,B笔记上怎么说。
5、做的笔记尽量简练、规范,形成统一格式,方便标准化记录。
6、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加,笔记的集群效应就会显现。
7、我们的写作、思考,要学会从我们做的笔记中去寻找、碰撞、提炼。
整本书,我的理解大致就这么多。
其实关于记笔记,方法多种多样,我也尝试了许多,包括之前学的思维导图法。
以前刚接触思维导图法的时候,感觉很新奇,也很凝练。
那么多的文字和观点,被提纲挈领地归纳为一个个要点,用近似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既醒目,又便于记忆。
我自己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坚持下来。
思维导图法有其优势,但是可能不适合我。
给大家看看做思维导图需要的功力,这个是纯手绘的:
这样的导图,我反正很难达到,光是那手绘能力我就不达标。
当然,现在有很多思维导图软件,做出的思维导图类似下面这种:
看似简单了许多,但是说实话,这么去提炼、归纳,我们到底是在做笔记,还是在拆书啊?
所以,当我看到《卡片笔记写作法》后,我决定读完这本书,同时实践这本书中的方法。
这里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和方法,而这些习惯和方法,想必都是大家经过反复实践、改进之后选出来更适合自己的。
所以,这种方法,可能适合我,但是不适合你,这也是正常的。
我之所以决定实践这种记笔记的方法,是因为我认同书中的一句话:好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简单且出人意料的。
整本书都在强调这种卡片式笔记法非常简单,只需读书时随时记录,按时整理、归档就行。
那既然这样,我何不试试?
毕竟大道至简。
最后,分享一下我在思考这种记笔记方法时做的闪念笔记:
按照之前的方式,读一本书,先通览全书,看目录、结构等,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或者顺序阅读(源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根据所读书的结构记读书笔记。类似这样:
但根据所读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并不需要这样。我自己也认为记读书笔记,尤其还画出思维导图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去整理一本书的结构。
当然,有种情况需要这样,就是去梳理作者思维或者训练自己逻辑思维时。
我觉得卢曼的方法更可行,简单的记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做好标签,然后定期整理、检阅、归纳和整理。
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多,彼此之间发生联系,就像书中所说,可以激发新的想法产生。
至于这个方法,好用不好用,先实践一段时间再说吧。
【2022.8.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