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喝酒前是真实的自己。有的人,喝多了才是真实的自己。
掐着指头算了一下,成蹊第一次喝酒是17岁。在亲戚的婚宴上,某个素不相识的人指着我面前的一杯白酒说,“小伙子,敢试试吗?”一时脑抽,心想试试就试试,然后几口喝干了。
第一次喝白酒,除了辣和热,没有其他更为丰富的感觉。不到三两酒,当天夜里渴醒了好几次,四处找水,咚咚咚几碗凉水下肚,好不痛快,自此也正式解锁了喝酒这项技能。
说来奇怪,一旦你壮着胆子做了之前恐惧的事儿,那么以后将不再害怕,甚至还总想跃跃欲试,喝酒也是如此。几个人围桌而坐,有一种很欠抽的心理在弥漫,既想摸摸自己的底,同时也想试探别人的斤两。现在想想,还是年轻幼稚在作祟。
“来,喝!谁怕谁?”
过量饮酒伤身,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真到了比划的时候,似乎这句话便被忘得一干二净。
20岁前后,酒成了大部分男生之间用来较量的利剑,推杯换盏不亦乐乎,不分个高低决不罢休,一瓶不够再来一瓶,直到有人喝吐了喝躺下,这才满意。看到有人喝多了,还要假装关心的上前询问,你没事儿吧?实际上心里暗喜,看,不行了吧?服不服?
我喝酒基本上面不改色,开始时什么样喝完还什么样。听说这样是酒量一般的表现,而且对身体不好,通过脸红或出汗把酒精发散出去反而才是好的。2004年在唐山的河北理工大学,四个老爷们用小铁盆盛酒进行了一场PK,最后脸最红的那个完胜,我和另外两个全被撂倒了。
第一次喝多就是吐,但头脑还算清醒,不耽误说话,只是单纯的吐。那时误以为,人喝多后就只有这一种表现形式。
当时朋友里最能喝的是小王,堪称酒林异人,不仅万年不吐,而且酒量深不可测。你想喝,他就跟你喝,你说怎么喝,人家都无理由奉陪。只喝白酒?可以,没问题。白加啤搀着喝?行,请随便。总之就是不醉。每次跟他喝酒都很无奈,所有人都招架不住了,他依然小眼睛眨巴眨巴笑嘻嘻地看着众人。我服!
应该是2005年前后的一个深夜,小王打来了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细若游丝:“我……喝多了,一会儿去你那。”等我在马路边见到小王的时候不禁愣住了,一个男的正在拍打他的后背,他正在像趵突泉一样狂喷。那人一见我赶紧说,“小王喝多了,麻烦你照顾吧。”然后大步流星地走了。
原来万年不吐是骗人的,连小王都会吐,还有啥是不可能的?究竟是什么人把小王喝成这样还能全身而退的?人外有人呐,高,实在是高。我拖着死沉死沉的人往家走,一路上他数次跌进路边的绿化带里,可惜了那一身崭新的西装,全是土。
转天这家伙醒过来,问起昨夜的事一概不知,而且死不承认自己喝多了。我指了指他衣服上的脏土,他使劲回忆了半天,依然想不起任何细节。这是传说中的喝断片了。
小王如今还保持着一瓶的量,是一瓶啤酒,白酒一滴也不敢沾了。很难想象,这个曾经勇猛无敌的战士,如今却畏酒如虎。
随着喝多的次数不断增加,你会渐渐对醉酒有全方位的体验,比如:为什么屋顶会自己旋转?头突然好晕。一低头,我去,怎么杯子里又被满上了,刚才那句话好像说得不利索,哎呀我叫错人家的名字了,不行胃里一直翻腾我得出去一下,完了今天肯定要丢人了,管他呢,丢就丢吧……诶?昨天发生了什么……
喝多的次数上升到一定程度,人的酒量会直线下降,同时胆子也会越来越小,然后进入惧怕酒的阶段。
“我真喝不了,这几天感冒呢……”
工作中免不了应酬,酒是应酬时最好的饮料。有句话说得好,酒越喝情越厚,有一定的道理。
曾在钢材圈里待过一段时间,有个同事外号酒井,白酒抄起来就是一斤往上。想跟山东客户签合同,不喝酒是不可能的,酒井同志每战必胜,经常把一群山东大汉喝得东倒西歪。我顶多给他打打掩护,正面厮杀肯定扛不住。
从2008年以后,我就开始怕酒了,如果一看躲不过去,提前总要想几个借口,什么感冒吃药啦,这几天嗓子发炎啦,明天还有事儿啦。越来越不喜欢喝多后的难受,有时候喝多一次竟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连续几天的头疼反胃,着实不舒服。
相比男性们喜欢拼酒,貌似女性喝酒的氛围不太一样,一般不会拼得那么厉害。虽然女生看起来不太能喝,可也有例外,见过一个能喝一斤半白酒的姑娘。前几天跟一个歌迷聊天,她说自己轻松十几瓶啤酒,把我吓了一大跳。
蕾蕾是内蒙姑娘,颇有一些酒量,不过也不算大,半斤白酒是没事的,再多,她就要有所表示了。一般她喝多前有明显征兆,傻傻地看着满桌人笑,很多朋友都知道她这个习惯,后来看到她傻乐就及时制止不让喝了。
海拉尔人无酒不欢,第一次去的时候,多少还是受惊了。由于气候寒冷,当地人有的一天两喝,夸张的一天三喝,净是高度酒,一举杯就是见半,河北人乍一见这样的景象只能瑟瑟发抖。在内蒙的酒桌上,事先构思的借口统统不管用,对方会以极大的热情化解你的理由,然后,然后就是一片混沌。如果你一再扭捏推托,好了,对方会毫不客气地给你贴上不实在的标签。
初到一个地方,对第一顿酒总是记得最深,那天是蕾蕾她爸的同学胡大爷作陪。胡大爷在哈尔滨某大学任教,他的眼睛与众不同,又圆又亮,透着精明干练。胡大爷不仅健谈,喝起酒来也毫不含糊,要不是为了照顾我不能喝,估计那天他自己要干掉一瓶白酒。
三年前,胡大爷在哈尔滨跟朋友吃饭,喝了很多酒,结果因为酒后驾车,直接钻到了一辆大货车下面,车上的两人当场毙命。听到这个消息,我和蕾蕾呆了半天,简直不敢相信。那双格外明亮的眼睛,再也见不到了。
在当地喝过最多的一次,是跟蕾蕾的一个叔叔,他在工商局工作。这叔叔有一个绝活儿,喝一杯就要唱一首草原歌曲,据说唱歌能把酒劲儿卸掉大半。三两一杯,我硬撑着喝了三杯多,本以为他差不多尽兴了,结果还要接着喝。没办法,只能遁了,我偷偷告诉蕾蕾带我回家,再往后都记不得了。
据他们说,那天我回来之后就把自己关进厕所,坐在马桶上睡着了,而且肯定是点了一支烟才睡的,因为转天发现手指头上烫了好大一个泡,裤子上也多了个洞。
我岳父的酒量相当可以,绝对是身经百战的,反正至今我没见他喝多过。
酒很适合做餐桌上的点缀,如果把酒当成深度沟通的催化剂、保健养生或纾解情绪之物,那是极好的。饮酒,不宜过量,嗜酒如命更是不可取。
“适量,适量就好了。”
说来有意思,世界各国都有饮酒的传统,同时又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酒文化,但酒文化究竟是个啥,谁也说不清楚。等级?礼仪?待客之道?饮食文化?品鉴?精神自由?好像都有一点,又好像都不准确。
酒后的状态容易激发出人的才华和灵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醉酒挥毫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曹操举觞横槊赋成的《短歌行》。
从古到今,中国与酒有关的诗歌车载斗量。在众多的诗词里,曹操的《短歌行》是成蹊的挚爱,短歌行共两首,若论影响力,尤以第一首为甚。这是乐府古题,所以可直接将它视作三国时期的一首音乐作品。作曲作词主唱曹操,和音为若干兵士,乐器除了随军携带的鼓瑟,恐怕就是将士们手中的刀剑撞击声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平日里,三五好友相聚,适当喝点酒很能调节气氛,喝到微醺无话不谈,难得的畅快,甚至还有一种元神出窍的漂浮感。一旦过量,马上完蛋了,而且多半是灾难,酒后大哭、闹场、乱骂的人你肯定见识过吧?
喝酒的表现,几乎可以反映出你的性格和脾气。年轻时身体棒,不管不顾举杯就喝。步入中年,各种小毛病轮番造访,开始明白到“适量”的意义。也见过不少性格豪爽的朋友,喝酒完全不受年龄限制,一顿不喝就难受。
近几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白酒的出镜率在极速减少,不仅酒场少了,而且人们喝酒时也在主动减量。此外,葡萄酒开始取代白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餐桌上。
眼下,很少有人无节制地劝酒了,曾经在酒桌上叱咤风云的人也陆续退役了。再有聚会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适量,适量就行了。这既是人们的健康理念在增强,也是对拼酒、劝酒和酗酒等现象的不满。
关于喝酒你有什么故事?你喝多之后又是什么熊样?
(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