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校长,要写文章,尤其是要好写自己学校的斯人、斯事、斯园,绝非一件易事。
读柳校长《教育是什么》小感作者写整本书时,苏州十中正处在100年历史节点上。学校从清朝苏州织造署到江苏师范大学附中,到和八中合并成苏州十中,历史厚重,人才辈出,作者笔下写了知名校友20人,个个都是一本书,一部史,一个时代的传奇。从老校长写到老校董,从老校友写到老教师,从老学生写到新学生,我佩服的不仅是作者笔端的描述多有考证,更佩服的是作者选何人来写,为什么写?
我曾经在学校时也斗胆举办过建校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主题是《三十年成长,一路有你》。当时我们对主题确定为一路有你还是一路有您进行过充分的讨论,最后选择的是一路有你。这真是有讲究的。一所学校要向上看,仰望,谦卑。也要俯身看,自信,真诚。眼中有学校所有的人和事,这是一名校长应有的视界和初衷。所以,在读校长的《斯人》章节,我时而感动,时而佩服,时而也在杞人忧天,担心作者在整理《斯人》时是否也有留下遗憾。
当一所学校发展到100年的时间节点上,注定当任校长是要有文化担当的。谁在任上,都不能回避。但绝不是谁在任上,就一定能干好这件大事,不是谁都能写好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柳校的文章中读到,他准备百年大典前后准备了五年。或者说,远不止五年,甚至可以看成是从他回到学校的那一刻起。这种觉悟和情结,使他一开始就走在了挖掘、整理、继承、创新学校文化的路上,十五年的校长“践履”起于此,也缭绕于此。于是学校100年的历史烙印也化成了15年的校园诗情。
选什么人来写,真的不容易。名园,名校,名人,都是学校的底蕴、自豪和骄傲。也是学校的精神源泉和文化符号。但是,仅仅只写名人是不够的。很庆幸看到了作者笔下亦师亦友的徐教师,一生博爱的夏老师,通过写这些老师,他写到了过去的振华学子。最巧妙的是本书最后两篇《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写自己。《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写学校的师生。书名取曰《教育是什么》,给自己设问,也从自己和师生的精神气象中给出了学校的回答。
看这本书,还让我感动的是学校的一物一什,一草一木都反复出在文章话语中。柳校长曾指导我写书评,写感受,要合上书、丟掉书,写自己的原创。这篇小感,就完全是丢掉书的。那么看完这本书我记住了什么?西花园、振华堂、瑞云峰、己巳亭、闻道廊,凝怀亭、今雨斋这些高频词是肯定记住了。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及,每一次都是与历史的厚重、旧物的情丝,现实的鲜活真诚对话。可以想象作者在园子里或行或走,或躺或立,每一寸土地都是那样的熟悉。文中也提到作者领着学生去读每一处风物碑文的流年岁月,也领着校友无数次在石板上踏寻当年的历史记忆,这是怎样的一种物我合一。“修旧如旧”,“有我无我”,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最中国的学校”,才有了“有诗性的教育”。
当然,掩盖全书,不能不说的还有作者的广博。看得出来,作者每写一个人都很慎重,从走访到交谈,从史料到节选,都是严谨真诚,所以,当读者拿到这本书时,也不能走马观花,看看即可。这其中,要虔诚学习和认真体会的应该是作者的态度,还有作者引用那句泰戈尔的诗“教育应当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
不难读到,柳校长的生命气息就在园子里,在文字中,在书里,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