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提纲
目录:
1、由 HTTP 协议 联想到 对享元模式的思考
2、引入礼盒问题,作为享元模式的逆向思考
3、享元模式的实现
4、享元模式总结
5、感谢帮助勘误的简书作者们
需要查看其它设计模式描述可以查看我的文章《设计模式开篇》。
1、由 HTTP 协议 联想到 对享元模式的思考
了解享元模式有一段时间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己应用过,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提笔写享元模式,怕不能写出享元模式的精髓。
昨天在读《HTTP权威指南》的时候,书中提到了数据聚集的 Nagle 算法。
TCP 有一个数据流接口,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将任意尺寸的数据放入 TCP 栈中(即使一次只放一个一个字节也可以)。但是每个 TCP 段中都至少装载了40个字节的标记和首部。这意味着如果发送大量包含少量数据的 TCP 分组,网络性能就会严重下降。
尝试发送大量包含少量数据的 TCP 分组Nagle 算法试图在发送一个分组之前,将 TCP 数据绑定在一起,以提高网络效率。Nagle 算法鼓励发送全尺寸(LAN 上分组最大约1500字节,WAN 上分组则是几百字节)的段。只有当其他分组都被确认过后,Nagle 算法才允许发送非全尺寸的分组。这意味着当其它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就将已接收到的数据缓存起来。只有当挂起的分组被确认,或缓存中积累了足够发送一个全尺寸的数据时,才允许将缓存的数据发送出去。
启用 Nagle 算法拓展:Nagle 算法在现代的服务器上并不推荐使用,因为它解决了细粒度对象的同时也带入了不少新的问题。最显著的是因为引入延迟确认算法,导致的自身被延迟1-200毫秒的情况。
对比上一张图,差一点:移除了两个 TCP 分组容器(节省约80字节),由三次TCP 段应答降至一次应答。当然这些都是在 TCP 层次上优化,似乎与本期主题(享元模式)扯不上关系,但细细品味实则不然。
Nagle 算法通过缓冲[buffer](注意不是缓存[cache])
数据应用延迟确认算法,将多个细粒度对象组合成较大的对象放入一个TCP 分段中,以减少创建多余的 TCP 分段。
-
文章用较多的篇幅说明 Nagle 算法,似乎有些本末倒置。我们暂先忽略Nagle 算法利用缓冲区将细粒度数据拼装成粗粒度数据的过程,着重关心其结果 。
-
如上图中的三个包含内容长度为1字节的 TCP 分段,采用 Nagle 算法后将三个 TCP 分段的公共首部提取到一个TCP分段中(其实内部的 TCP 校验码是需要重新计算的),然后将内容归并放入提取出的 TCP 分段中,达到优化性能的效用。
注意: 虽然已经讲了很多,但不得不纠正的一点是 —— Nagle 算法并不是享元模式实现,但它确确实实解决了细粒度对象问题。这对正确理解享元模式,起到了不少启发作用。
2、引入礼盒问题,作为享元模式的逆向思考
漂亮的礼盒我们换个视角来看待包裹
与包裹中的内容
,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是出礼品包装盒
与礼物
。你可以再没有想好要买什么礼物之前,先买一个漂亮的礼盒(如果我们用心准备礼物的话),用心的你选择了一只钢笔作为礼物。
我们很用心的将礼物放进礼盒中系好丝带 ~~(背景音乐响起) 完整的礼物出现了!
注意: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拿组合的思想说事。无论是TCP 分段(标记首部&内容),还是礼物(礼盒+钢笔)。因为我们是先有细粒度的对象,再使用细粒度的对象组合成一个粗粒度对象。而享元模式的思想则恰恰相反,它将粗粒度对象划分成细粒度对象。
3、享元模式的实现
享元模式可以优化大量包含重复数据的细粒度对象的场景,典型的场景比如:权限控制。
比如下表,假设每字符代表一种权限,而一长串则表示一串组合权限。现在需要你把下面这张表 mapping 成数据结构,你会怎么干呢?
权限 | 用户 |
---|---|
听说读写练看 | robert |
听读练看 | staff |
听读练看写 | jeff |
听 | john |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这么干(如果权限只是有限的字符串这样干并没有什么坏处)。
public class User{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permissions;
}
(甲方的新需求):明确告知每个权限串会非常的长,大约几 MB大小(为了切换思考角度容易一些,我不得不这样夸张的说)。
这种时候显然上面的User
结构就无法支撑了,因为我们拥有一大串的User
列表。把他们都加载到内存中,会造成很大的开销,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观察到权限串有大量的重复单元,如上表中的每个用户都有听
这个权限。所以我们不妨将permissions
拆分成:听、说、读、写、练、看
的单个权限。然后user
引用对应权限的对象即可。
public class User{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Permission[] permissions;
public User(String name,Permission... permissions){
this.name = name;
this.permissions = permission;
}
}
public class Permission{
public Permission(String permission){
this.permission = permission;
}
public String permission;
}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提供权限
Permission hear = new Permission("听");
Permission say = new Permission("说");
Permission read = new Permission("读");
Permission write = new Permission("写");
Permission view = new Permission("看");
Permission work = new Permission("练");
// 创建用户
User robert = new User("robert",hear,say,read,write,view,work);
User staff = new User("staff",hear,read,view,work);
User jeff = new User("jeff",hear,read,write,view,work);
User john = new User("john",hear);
}
}
注意:代码并不是享元模式的实现结构。但我认为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相比于第一个方案(String)permissions
,下面的方案:权限部分已经做到细粒度的复用,而那些的确无法复用的(如:用户与权限的绑定关系)也的确无法复用了。
当然第二个方案,有太多可优化的地方(比如建个权限工厂)就不再这里体现了。
4、享元模式总结
享元模式实质上将粗粒度的对象拆分成:动 与 静 的部分。
动:意味着 变化、联结、联系,是无法被分割出来的关系。
静:意味着 重复、可模板化的内容。
将那些不会变化的内容提取出来,也即共享模式的本质:共享细粒度对象。
是的,全文没有提到一点如何实现享元模式的结构,如果你有需要不妨Google 之。我相信在领悟了其思想的前提下,看任何一篇享元模式实现的文章都是很容易读懂的。
5、感谢帮助勘误的简书作者们
1、感谢简书作者 远伯 的勘误
- 纠正了 Nagle 算法是基于 buffer 而非 cache 的数据延迟算法。
- 提出 Nagle 的模式与享元模式思想 略有差异的事实。
2、感谢简书作者九彩拼盘的勘误
- 由享元模式联想到 配合与逻辑的 抽象层次的享元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