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病是教养出来的》读书会第二次线上答疑,这一次主要探讨的话题是关于孩子的屎尿屁。每一个妈妈除了关注孩子的吃睡玩儿,恐怕还有孩子的屎尿屁……不仅需要关注孩子不同生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拉屎拉尿的状态,更关注身体发育变化带给他们身心精神方面的影响。
说到孩子对拉屎拉尿敏感的年龄段大概是1.5岁到3.5岁,这里不得不提到肛欲期,这一过程个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呢,恐怕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全身心的照顾、看见和引导。在生活中,又会有很多家长不仅会忽视孩子出现的变化,而且还会对其某些行为进行指责,从而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并留下心理阴影。
弗洛伊德理论对幼儿的这个阶段称之为“肛欲期”,年龄段:1~3岁,动欲区:肛门区
肛欲期是充满了矛盾冲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要完成一系列重要的人生任务。
大部分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并完成如厕训练。18个月的时候,肛门周围的括约肌会形成髓鞘,当髓鞘在神经上形成,婴孩就拥有了控制肛门运动的能力。所以说,在18个月以前试图进行如厕训练,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大部分孩子要到三四岁才能完成自主如厕。也有孩子甚至到了十岁晚上依然会发生遗尿现象。
孩子在12-14个月开始学习走路,女孩平均在15个月左右开始说话,男孩则要晚得多,大约从20-24个月开始。这段时间婴孩说得最多的就是“不是”、“不要”,肯定或否定的意识是伴随着对肛门的控制开始的。学会说不,或者说拒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开始于两岁。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学习控制肌肉和运动,开始四处走动和破坏东西。家长也会开始对孩子说“不”,孩子逐渐体验到了来自别人的拒绝和不认同。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父母所期望的,也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当父母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孩子同时掌握了三件事:“不”代表什么、被父母制止的这个行为不好、父母和我不一样。基本上在这个阶段,每个家庭都需要平衡叛逆和顺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会把自己的周围弄得一塌糊涂(玩具书本乱扔且不愿意收拾),这是他们在用邋遢来表示对父母的叛逆,以彰显自己的独立。
特征
1.“自我”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孩子通过对身体的变化的感知开启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2.学习如何控制及驾驭本能以适应外界
3.开始学习规则,接受管束
4.婴幼儿通过肛门区获得性欲、满足内在需要
5.幼儿控制(排泄&憋便)排便;玩粪便;玩脏的纸尿裤
6.这一阶段也是孩子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感,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建立的关键时期。
发展停滞的影响
1.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被扰乱
2.孩子不断将大小便排泄在裤子上
3.出现肛门排泄型人格:慷慨、放纵、邋遢;
4.出现肛门滞留型人格:吝啬、谨小慎微、整洁
在探讨的过程中,感恩有朋友提供案例分享,孩子出现排便挑战往往会跟我们的养育方式,成人的态度,饮食结构,家庭关系,孩子情绪,气质类型,孩子自身的体质状况等因素有关。其中最想分享的是我童年的经历: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我总是会在睡前很紧张,直到今天我一定会在睡前去趟厕所。因为我可能会尿床,尿床妈妈会很生气,小小的我觉得尿床是很羞耻的,我是很糟糕的。我记得上小学,不记得几年级了,有个秋冬的晚上,我上了床之后想尿尿,于是大冷天重新穿好衣服到院子里去尿尿,我尿了很久很久,每次感觉尿完了,准备提裤子,感觉还有一点,一直蹲到我腿都麻了。后来妈妈等不及,还是对着窗口发生呵斥“尿个尿尿了半天还不进屋,不睡觉准备干嘛呀!”殊不知,我害怕身体留一点点尿我会在晚上尿床,一直到最后我好害怕我尿不完。还有一次跟邻居去走亲戚,走到半路上,我想尿尿,但是我不好意思说,就一直忍着,都憋出一头汗了,她们想要尿尿我才说出自己的需求,于是那是我记忆已来尿的最长的一次,尿了好久好久……聊到这里,就想到讨论过程中张岩老师说“肛欲期的发展会对孩子未来人格的确立以及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忽然察觉到我直到30来岁了依然害怕自己做选择,害怕失控,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很低,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肛欲期,再一次被疗愈,是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完整的自己接纳自己的经历。看见即疗愈,当我们发展问题,尝试去面对和看见。帮助幼儿的前提是先疗愈自己。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知道如何帮助幼儿。
如何帮助幼儿
1.帮助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2.正面鼓励、培养幼儿如厕习惯(忌:责骂、嘲笑羞辱等)
3.适时、适当引导幼儿如厕(忌:强迫、限时)
4.理解看见孩子,回溯养育环境及家庭关系等
5.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倾听、感受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6.调整节奏,多到自然中运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