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东汉到东晋,从英法百年战争到神圣罗马帝国,这六本书带你了解那些

从东汉到东晋,从英法百年战争到神圣罗马帝国,这六本书带你了解那些

作者: 苏二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16:45 被阅读85次

    读史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熟读二十四史的毛主席,最有发言权。

    1935年,当得知红军长征快要到达四川大渡河南安顺场时,读过《庸庵文续编》的蒋介石,知道那是石达开兵败的地方,特别兴奋,他给追击的敌军发电,让他们一定抓住时机,歼灭红军于此地,要让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

    可他不知道,毛主席也读过这本书,还总结了石达开兵败的教训。

    而且毛主席还读过《读史方舆纪要》,从这本书里知道安顺场北有座泸定桥,

    红军最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长征,打了蒋介石的脸。

    可见,哪怕多读一点历史,你就可以多吸取古人的教训,借鉴古人的智慧,更有战胜对手的机会。

    接下来这六本书,就带你从东汉到东晋,从英法百年战争到神圣罗马帝国,去了解那些动人心魄的历史。

    一、饶胜文《布局天下》

    如果不是非常专注于军事类的人群,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

    作者饶胜文写过两本非常牛的军事地理、历史书籍,这本《布局天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成名作。

    有句话叫为将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

    这本书就专门讲述我国古代地理形势的,而且条分缕析,简直清晰的不能再清晰,比看古代地图还清晰。它的副标题就叫: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饶胜文先生在书中把我国古代军事地形,以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为四角,以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为四边,中原为中心,把这九个地区,简化成一个棋盘型的地区。

    这样对我国古代天下整体的地理格局是不是马上就清晰了?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蒙古灭南宋打了近五十年才打下?为什么秦国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

    那了解这个地理有什么用呢?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古代的统一和分裂。

    饶胜文先生甚至还总结了我国古代王朝怎么利用地形统一天下。

    我国古代统一天下的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分别为关中模式,河北模式。比如秦国,六代秦王一直在做的就是由关中这个角,向汉中和山西这两条边发展这件事,到了秦始皇,形成侧弯月,右边内陷的形式,就像上图中的形状一样,最后在包裹中原,席卷天下,这就是典型的关中模式。

    每个王朝的统一,都是布局天下的过程。

    二、覃仕勇《大东汉》

    东汉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那段历史,其次是刘秀开国的历史。

    至于二者之间的这段历史,估计很少有人会去了解。

    通俗历史作家覃仕勇的这本书,就完整的讲述了整个东汉的历史,让人去了解东汉的辉煌,东汉的伟大,东汉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覃仕勇甚至称之为“大东汉”。

    因为东汉历史上那些璀璨辈出的人杰,比如张衡、蔡伦、班超、窦宪、耿恭、许慎、张仲景等人,他们的事迹,就足以让东汉这个王朝,深刻的影响中国和世界。

    文字,造纸术,医药,彻底驱逐匈奴等等,这些都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基础。

    这还不带东汉开国和东汉末年那些英雄人物。

    非常纳闷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那么低,他们真的读完了吗?

    三、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

    这是饶胜文先生的另一本力作。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到去世前,都要不停的北伐,北伐,北伐?

    回去好好整顿内政,培养人才,发展国力,静待天时不行吗?

    饶胜文先生在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蜀汉的政治定位受损,政权合法性受到质疑。

    蜀汉政权的政治定位是刘备继承刘邦和刘秀的事业,讨伐曹氏,灭掉国贼,兴复汉室,这是刘备称汉中王时才确定了的。

    不过在此之前,他夺刘璋的益州,损害了巴蜀本土人士对他的期望和认同。

    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也损害了孙权这个盟友对他的信任,致使孙刘联盟之间只算计利益,不再信任,孙权最后勾结魏国,偷袭了荆州。

    正是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蜀汉政权的局限性。

    在饶胜文先生看来,夺益州,对待孙刘联盟,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当刘备兵败时,蜀汉政权合法性更是摇摇欲坠。

    诸葛亮在修好孙刘联盟,平定南中后,毅然高举北伐大旗,六出祁山。

    因为北伐就是支撑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政治基础,只有北伐讨贼,才能证明大汉还存在,只有北伐讨贼才能把蜀汉的内政,军事,外交都聚集在复兴汉室的旗帜下,才能维持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增加巴蜀本土人士对蜀汉的认同感。

    蜀汉才能继续保持自己的政治定位,继承汉室,拥有天命,才有合法性。

    千万不要忽视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性,由弱变强,它可比十万兵还要有用的多。

    就像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说的那样: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四、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在历史穿越小说里,屌丝逆袭要战胜的对象,总是那些门阀大族。

    对于门阀士族,很多中外研究学者都认为这是普遍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社会阶层。

    唯独田余庆先生不赞同,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了他的答案。

    他认为,被广泛认为存在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实际上只以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形式存在于东晋一朝。

    这是在东晋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且只是暂时性的,是向南朝皇权政治的过渡阶段。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从东晋开国,“王与马,共天下”开始。

    这是有特殊条件的,当时南方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从西晋逃到江南的东晋皇室没有实力,只有号召力,而南北士族合作在一起,补充了实力的短板。

    为了自保,二者合作,建立了东晋,这样司马氏皇权不振,士族掌权,琅琊王氏称为东晋第一个门阀士族,开启了东晋的门阀政治。

    此后,又依次分别掌权的门阀士族分别为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这四个家族。

    皇权与士族间的平衡,以及士族互相之间的平衡,让东晋的门阀政治得以维持。

    不过,当门阀政治形成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就难以继续维持。

    淝水之战后,前秦战败,外部威胁消失,门阀士族们人才稀少,实力不济,司马氏趁机重振皇权,却弄的各地叛乱四起,结果便宜了寒族出身的刘裕,最后大权独揽,建立刘宋,东晋门阀政治结束。

    五、德斯蒙德·苏厄德 《百年战争简史》

    美剧《权力的游戏》爆火,很多观众在看剧的时候,都有一个疑问,这部剧表现的中世纪,到底在历史上属于哪个时期?

    《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对此给出了答案,他表示,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都与英国历史上,王室之间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有关。

    而“玫瑰战争”又是因为因为英法百年战争而起,甚至这场战争本身,都堪比“权力的游戏”。

    德斯蒙德·苏厄德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讲述了整个英法百年战争的过程。

    英法两国因为法国西南部的吉耶纳地区而起争执,法国想集权,收回英国因为联姻而在法国的这片封地,英国多次请求后不被允许,两国于1337年开始交战,止于1453年。

    百年间两国战战停停,各自的英雄人物,纷纷登场,两国才得以势均力敌。

    法国虽然实力雄厚,但法军远不如英军善战,借着武器的优势,英军在几乎所有的大型战役中获胜,

    而受苦的却是各自的人民,英国在法国烧杀抢掠,让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代表就是圣女贞德领导的奥尔良人民起义。

    而贞德出现后的短短20年,就把英军赶出了法国,英国人民自己也因为沉重的赋税苦不堪言。

    除了战场上,两国内部的王位之争,还有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也在同时进行。

    其中,就包括英国王位之争的“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都是百年战争开战时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一场打了百年的战争,开启了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却比它更像《权力的游戏》

    六、菊池良生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

    一个家族守护一个王朝,在我国,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明朝时,云南沐氏替明朝守边,与明朝相始终。

    在西方,也有这样的家族,比如德意志萨克森地区的韦廷家族,而这个家族守护的,是被希特勒成为第一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它存在的时间,比我国的周朝还要长。

    菊池良生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就是从韦廷家族所守护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神圣罗马帝国立国时,稍显仓促,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

    首位皇帝奥拓一世,确立了要以“德意志国王,兼任意大利国王,并且经教皇加冕称帝”,就成为帝国皇帝即位的惯例。

    不过到腓特烈二世时,这位出身在意大利的皇帝,只关注意大利,对德国则采取分封,造成诸侯林立.

    当帝国与教皇发生矛盾时,帝国失去了意大利,实质上只有德意志王国,皇帝也不再世袭。

    德国的诸侯们,选取德意志国王,就是在选举帝国的皇帝,被称为选帝侯。

    此后,规则被改变,只有七个选帝侯,有资格选举皇帝,其中就包括萨克森地区的韦廷家族。

    韦廷家族,从此他们成为左右帝国发展方向的关键角色。

    不管是在选举中,还是在战争中,韦廷家族都支持统治神圣罗马帝国最长的哈布斯堡家族,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帝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帝国秩序和体系尽职尽责,绝不肆意作乱。

    但也不是无原则的愚忠。

    这个家族的传统,支持了神圣罗马帝国挺过了很多关键时刻,让它延续了近千年,直到拿破仑称帝,再无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以前读的国内历史多点,最近发现国外历史也要多读,而且两相比较,非常有意思。

    原来古今中外,其实都很类似,可以对标寻找。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原因是: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现在人,真的抱着学习得失成败的目的,去读历史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可只要热爱,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东汉到东晋,从英法百年战争到神圣罗马帝国,这六本书带你了解那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hw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