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本《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原来渊博的中国文化早就告诉我们这么多的心理学知识。
书中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讲解,先是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再是自我接纳接纳他人,最后是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
在自我认识部分,第一个成语是文过饰非,就是讲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人们总是把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合理化变成有利的部分,或者总是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另一个成语是见仁见智,在心理学上就是投射,当一个人看见仁爱的人就会觉得仁爱,看见智者就会觉得智慧,这些都是因为这个人是仁爱智慧的,他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投射。这里面作者强调了妒忌,就是有很多人看到别人的优点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叹而是心生不满,这种情况怎么解决的呢?妒忌心强的人要看清楚自己的优点,一方面是有上进心,另一方面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如果喜欢别人的优点,学它就行了,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自我成长,即节能成长,而不是要耗能成长。
在自我接纳部分有相敬如宾,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家庭界限的问题。如果亲子关系没有界限,父母就会过多的掌控孩子,给孩子装监控,监视孩子写作业等等。如果夫妻关系没有界限,就会频繁的查看对方的手机,这些都没有做到相互尊重对方。
恻隐之心就是共情,就是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当然共情要恰当,过多的共情会导致救星情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情节,觉得很新鲜有趣。就是一个人把自己想象成全宇宙的大救星,谁的忙都想去帮,到头来会把自己搞得很累,如果办不到也会失信于人,这些都是共情泛滥的后果。
自我成长方面的成语有破罐破摔,对应心理学上是预言自动兑现效应。这个是皮格马利翁的反面,就是父母总是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孩子就会按照父母说的不好的方面发展。
书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都跟心理学的术语紧密贴合,希望自己能够像书中讲得那样认识并接纳自己与他人,实现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