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边读边写?
(一)做一个选择,免除后面1000次纠结。
每周都为写作主题烦恼,有的时候是要写了现想主题,有的时候是想写的主题有几个,要做选择。每每总是为了写什么而纠结,得不偿失。毕竟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把纠结的时间用在写作上,肯定会有更大的价值。所以,干脆用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至少在一段时间里一劳永逸),每周作业固定写读书感受,边读边写,能节省不少注意力呢!而且,不纠结才能动笔开始写,说不定还能治愈拖延症呢,哈哈哈!
(二)用写作来践行对焦阅读,让对焦阅读和写作关联起来,实现复利地增长。
之前读了计林战友的《对焦阅读》(链接:如何一字不差地阅读),很有启发。自己也试着践行,发现对焦阅读是一项很有挑战的技能:要高度专注,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毕竟一篇文章要读至少3遍,而且每一遍的焦点都不同)。而我恰恰又是个很不自律的人……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尝试把读到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翻译”出来,其实就是写读后感啦,效果真的不错。
为什么这个方法会有效呢?很简单,因为写作是阅读的“逆过程”。对焦阅读是:
一读大纲结构:看清文章整体逻辑和核心观点;
二读关键概念:搞懂具体概念,深入理解文意;
三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读完写感悟恰好是对焦阅读的逆过程,你看写作的三部曲:
第一,我为什么想写这个话题(作者的情感)?
第二,我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逻辑是什么?
第三,读者需要了解的概念是什么?
所以,如果能写出清晰的读后感,必须借助对焦阅读。边读边写,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更重要的是,这明明就是个复利模式:用好对焦阅读,写作就更顺利,写作更顺手,又加强了解构文章的能力,对焦阅读能力又更强大!反正,我是爱上这种方式了。
接下来,写写自己阅读《精要主义》这本书的感想。目前只是读了Part1,还会陆续更新后面章节。
二、什么是精要主义?
先简单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格雷戈 麦吉沃恩。他有两个标签:第一他是精要主义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摒弃琐碎,直抵精要。第二他是精要主义的践行者,在书中时刻可以感受到作者自己践行精要主义的行动和决心。简单点讲,作者和笑来老师一样,都是只讲自己实践过的事情,并且坚持“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有了这两个标签,我就放心大胆地读了!
(一)什么是精要主义呢?
精要的概念:斩钉截铁地追求“更少,但是更好”。林语堂说:“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项目,越做越多的任务清单,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但是成果呢?让人遗憾的是,越是忙得团团转的时候越不能实现真正的大成就。个人努力始终处在峰值,个人成就却始终徘徊在谷底!问题在哪里?
我们承揽了那么多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真的值得我投入精力吗?其中,真正值得我投入精力的,是哪件事?
我们做了太多的努力,但是很少问自己这个问题。注意力>时间>金钱。当最宝贵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太多的方向上,却始终没有聚焦到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越努力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相反,有很多人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注意力投资,却达到了个人贡献的峰值。
巴菲特曾经评价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昏睡式”的,只做了很少的投资项目,大部分时间就是持有,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而精要主义,就是秉持“更少,但是更好”的原则,做“-”法,把精力“+”到必做的事情上,实现贡献和成就的峰值!我猜想,当我把正在做的事情减少到90%的时候,剩下的10%才是我真正必须要做的事情!找到必须要做的事,摒弃不必要的事情,成长和成功才具备可能性!
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所以,精要主义可以实现:更少,但是更好!
(二)精要的价值是什么?
最大的价值:让我们可以决定自己,为自己而活!
非精要主义和精要主义的不同表现,请看下图:
[边读边写]读《精要主义》Part1仔细分析这些表现,我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保持精要,一个人才真正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个非精要主义者,当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努力答应每一个人的请求,努力兑现每一个承诺,努力实现每一个产品功能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你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你努力追求的目标,那份初心还在吗?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如果你时刻保持精要主义,你就会时刻拷问自己:“我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这是我必须用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的事情吗?如果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权衡取舍从而做出决策,最坏的决策就是自己不做选择!因为,如果你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由别人安排你的生活!
精要,是确保自己还在既定的方向上,还在正确的赛道上前进的导航仪!更是自己还能掌控自己,决定自己的控制器。
精要的价值:自己掌控自己,为自己而活!
三、实现精要的三步骤
实现精要的过程,其实就是过滤掉不必要的事情,从中择其真正重要之事而为之!实现精要有三步:
(一)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我们在一天里正在做的事情,多数是无意义的,价值在于少数。如何寻找到精要的事情?依靠两个探索:
1、向内探索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比如说,听了战友的分享,感觉写作、阅读、跑步、早起、英语,都很重要,全部都要学?但是哪个更重要呢?哪个更贴近于我的目标追求,对我实现目标帮助更大呢?哪个是必须要做的?或者说,如果我只能一件一件地做,才能做好的情况下,我应该先做哪一个?我费尽力气寻找到的答案是写作,你的答案呢?
再假设,在工作中面对问题的时候,我提供的解决方案和领导的看法不一致,并且我确定我的方案更有效的时候,我应该如何选择呢?是选择按照领导的方法试一试,让领导觉得我听话,有执行力?还是再去争取机会,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执行,保证成果?后者有风险,但是却有价值。前者安全又轻松,但是完全是浪费时间。哪个更重要?
2、向外探索可能性。
保持精要的人,其实需要比非精要主义者付出更多。因为他们在行动之前会系统地探索和评估多个选项,因为他们只打算在一两个项目上大干一场,所以他们一开始就会做慎重的选择,来确保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不是要找很多事情来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的峰值的最大化,做重要的事情,用适合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所以,更多花时间在探索上,才能找到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可能性!
(二)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排除非精要的事情意味着要对很多事情说“不”,也意味着要拒绝很多对我们的期待,比如朋友希望我们提供帮助,老板希望我们承担一项临时性工作,别人征求我们对某件事的建议等等。我们很多时候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的,好吧,是的。但是事后仔细想想,有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个轻率的“yes”带来了后面多少不情愿的努力,甚至有时候事情不仅没办成,还变得更糟糕。但是为什么,下一次,一次又一次,又不假思索地答应呢?
我们不愿意拒绝别人的请求,其实怕的是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别人对我们的信任,或者这次我帮他,就有一个“人情”暂时寄存在他那里,随时准备还给我,如果我不帮,那个人情就没有啦,我反而好像欠他一个人情啦。其实排除是给自己制造沉没成本的过程,敢不敢排除,关键就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那个“沉没成本”。任何事情都有舍才有得,取舍首先是舍,然后才是取。
排除无关于别人,只关于自己。自己是不是能能理性地思考,勇敢地说:“no”。
(三)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执行的过程总是充满困难和阻力的,不然的话,说到和做到之间就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还没有谈到具体执行的方法,只是给出了一个“法门”:把不做无意义的事情省下来的时间用来为执行想办法。让我想起笑来老师曾经谈到的一个概念:抽离。强迫自己从琐碎的事务中停下来,跳出来,来为执行想方法。同时,笑来老师也给我们谈到了一些方法论:比如为一个要持续执行的事情赋予足够重大的意义,不要追求完美先做到完成,或者从“make”(最少必要知识)出发,快速入门,先做起来,再追求迭代。总之,执行的过程就是为了避免苦哈哈的坚持,能带着快感一路狂奔,爽到停不下来!
小结:精要主义是高度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成果不取决于努力和付出的程度,更依赖于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正确的方式做事,而做正确的事情就先要有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选择就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通过践行来修正。在这一点上,精要主义的确和笑来老师的观点高度一致!大道至简,追求更好的贡献,就从精要开始,做更少,但是更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