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学叙事
杜鹃,子规,杜宇走进诗歌的情境里,沉浸式阅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
但是有些同学认为现代诗很简单,好像一看就懂得了诗歌想要表达的含义。可是当我问到“假如我是一只鸟”中的这只“鸟”你是否认识时,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有的同学信口说是“麻雀”,有的同学甚至拿起电子词典查起了“鸟”……诗歌的问题,一定是从诗歌中寻找答案的。这只喉咙嘶哑的歌唱着的“鸟”,不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吗?不就是“杜鹃啼血猿哀鸣”中的杜鹃吗?不就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中的子规吗?不就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鹧鸪吗?……哀伤而又执著,执著地歌唱,是对自己的祖国,是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执著而真挚的热爱啊!
其实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刚刚听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的朗读,“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诗经》出现过,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过,在唐诗宋词,甚至在蒲松龄的小说中都出现过。如果知识可以活学活用,如果上课时在跟着情境而走,即便答不出很明确的答案,至少可以说,“是的,这只鸟我曾经见过的”,就像贾宝玉第一次看见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可是我们有的同学,竟然在我们朗读讲解《我爱这土地》的时候笑了,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在笑什么,但我知道,那个笑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走进诗歌的情境里,游离在诗歌以外,诗歌也会离你很远,语文也会离你很远。
当我指出这个问题,他却说“我觉得没关系啊”,嗯,没关系,好吧,你说没关系就没关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