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
师生携手共进 创新成果喜人

师生携手共进 创新成果喜人

作者: _A栗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09:28 被阅读11次

    ——记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壹壹团”

    壹壹团成员合影

      壹壹团的“大BOSS”

      自2012年3月,壹壹团已经成立快4年了。从最初的慢慢摸索,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杨词慧老师以及壹壹团的成员们显然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

      时间追溯到2012年3月11日,杨词慧老师带领11位来自110451班的同学,在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壹壹团。团队的组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此影响、辐射并带动其他同学。说到团队名字的由来,也算是个巧合。“当时的日期刚好是11号,而团队初始成员也是11人,大家一商量便决定叫‘壹壹团’,于是一直沿用到现在”,壹壹团的现任学生管理员陈广宏同学笑着解释道。

      壹壹团主要采取兴趣爱好引导、项目竞赛驱动、团队专题例会、自学实践、指导交流培训、平台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约束等方式培养队员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为队员的学习和课外创新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壹壹团,队员们都把杨老师称之为他们的“大团长”。“老师为壹壹团做了很多,简直就是壹壹团的灵魂人物,所以称他为‘大BOSS’最为合适不过了。”这话一经说出,立即得到了在场所有队员的认同。

      作为‘大BOSS’的杨老师,当然得为壹壹团做些什么。为了拓展队员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最初的他每个周末都会为壹壹团讲课,后来为了提高效率,便把每周末的讲课改成例会。例会主要是以创新讨论和主题讲座为主,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借鉴学习。除了对壹壹团整体的规划指导,杨老师还特别关注每位队员的实际问题。在采访中,陈广宏告诉记者:“去年参加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时,因为刚接触这个项目,对这方面并没有太多了解,却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结果,事与愿违,但当时时间紧迫,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电话向老师求助。当时是晚上10点多,我刚走出实验室,老师在电话那头二话不说就让我直接去找他。我们的讨论直到近12点寝室要关门了才结束,老师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现在壹壹团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58人,队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壹壹团的初始队员们也在很认真地引导、培养他们。和“三小”等其他短期团队不同,壹壹团十分注重传承性。用陈广宏的话来说,没有传承性、没有以老带新这种学习模式,新队员们会走很多弯路,团队的发展也会变得缓慢。

      基于队员们对壹壹团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加上杨老师的用心带领,壹壹团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前进着。

    杨词慧老师为团队上主题讲座

      “越责”的青年班主任

      就在前不久,轰轰烈烈的考研呼啸而过,所有大四学生的日夜奋战也因之成为了一段缅怀的过往。110451班这次共有11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4人被“985”大学录取,有6人被“211”大学录取。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着实不易!同学们自身的刻苦毋庸置疑,而另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杨老师的尽心尽责。

      杨老师第一次作为班主任带的就是110451班,每周他都会抽两到三次时间去学生寝室了解情况。这个了解,可谓“全覆盖”!逐个寝室地聊一聊生活、学习甚至情感方面的事,有些“碎碎念”地督促学生千万不要沉迷于游戏,就这样,每次都要接近宿舍熄灯才走。听者可能会有些咋舌于杨老师这样的坚持,但在孩子们眼里,那确实是杨老师的“家常便饭”。而杨老师看来,要想把班级带好,最重要的就是班风。“我们班的班风很好,同学们学习认真主动,很早就有动手创新意识。”杨老师用温和的语调向我们娓娓道来,“班风就得早抓,而且得抓实抓好。抓得早、落得实,好的班风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孩子们一种下意识的习惯。”的确,这种“习惯”是整个110451班最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老师很有热情,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就像是朋友,没有距离感。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杨老师经常召开班会,早早就让我们确定计划,让我们准备充分,对未来不迷茫。在班会上,老师跟我们谈论的都是一些发自内心且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这是赵玉霞同学在采访中提及到的关于杨老师管理班级方式的一角。说实在的,班会开多了有时确实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但如今回过头来看,除了感动便是感谢。感动于老师的真心付出,感谢老师的指导帮助。我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杨老师也有自己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只要学生们有问题有需要,找他就准能找到。徐年春同学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个小故事:考上北科大的研究生之后,联系不上导师,因为今年保研的多,学生资源足。实在没办法就跟杨老师说了,他听说后便马上帮忙联系、确认导师。在我复试的时候,晚上收到老师鼓励的短信,不长的话语、很平常的关切,却让在异乡焦急等待消息的我,备感温暖。那一刻,心真的平静了下来。

      说到对老师的印象,班上同学都说他所做的一切早已超越了师责,像是朋友,更像是一位全方位关注你的大家长。一句“太幸运”,几乎道出了班上所有人的心声。就是这样一位青年班主任,用他的“越责”之举,收获了全班同学的心。

    壹壹团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壹壹团参加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锐意进取的创新团

      近三年来,壹壹团的队员们先后参加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江西省计算机作品赛、电子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多项专业比赛。参赛的结果自然是喜人的,他们分别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省赛区一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江西省计算机作品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上海)优胜奖,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等。

      “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我做的也是一些挺普通的事情”,杨老师谦虚地说,“主要是解答平时队员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定期举办创新想法讨论和新技术交流主题例会,更多的还是学生们自己的实践和努力。”

      谈到创新这一块,杨老师明显有很多话要讲:“团队队员张超、盛世、祝熠等为了设计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自行设计了整个机械结构,并打算自行设计其控制系统。但在设计五轴数控下位机系统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迟迟没有进展。不过这并没有让他们气馁,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为他们讲解相关原理,慢慢地引导他们去设计。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知识积累后,他们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老师漫不经心便回忆起了这么一件事情,说明在这个团队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太多优秀的队员,正在用他们的激情和锐意进取,完美诠释着这个团队的创新精神。在前行的路上会遭遇困难和荆棘,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在意,他们还年轻,因为喜欢所以无畏无惧。

      创新靠的是自我的实践,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帮助。队员们告诉记者,他们遇到问题首先不是找老师,而是想着能不能自己克服,或是找其他队员商讨解决。基于这样的想法,壹壹团的创新内涵慢慢地在队员们内心深处扎下了根,就等着开枝散叶、展露峥嵘的一天。而由每个队员个体组成的壹壹团,也在茁壮成长,其创新精神愈发显露出强劲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舒越、学生记者张永青  文章来源:启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生携手共进 创新成果喜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my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