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有几个校友在校友群谈论互联网行业,普遍认为互联网公司氛围轻松,但变数太大,不稳定,对该行业持观望态度,暂时不会进入。突然群里的一个公认的牛人跳出来说,我现在从事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众人哗然,纷纷表示高大上,可望而不可及。
牛人悠悠地指出,所谓变数,都是相对的,现在哪有做一辈子的企业,连银行也不能指望一辈子,当然公务员另谈。
牛人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老牌国企度过的,当时我通过校招进入了这家企业,比起很多毕业还在找工作的同学起点算不错,起薪也比我预想中的好一点,当时身边的人都羡慕说“你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的父母听到是国企也很满意,表示国企不错啊起码稳定,没犯什么大错不用担心失业。后来我在这家国企待约一年半后,国企改革全国铺开,对于我们最大的冲击便是工资裁减了三分之一。当这场国企改革的浪潮毫无征兆地扑面而来时,我才明白所谓的“稳定”是多么可笑。
这场经历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所谓的“铁饭碗”只存在于旧日的时光里,一味地追求稳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什么卵用。
我办离职手续时,看着公司里的那群老同志,喋喋不休地在咒骂改革制度和分配方案的不合理,粗言秽语尽出,却除了发泄对此无可奈何。他们中有的家庭要负担,房车要还贷,有的上了年纪工作不好找,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不满意就潇洒辞职。
他们每天踏踏实实地工作,任劳任怨,像极了奥威尔《动物庄园》里勤劳的马拳师,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工作,梦想只是退休时能安享晚年,却在即将退休的一年,因为过度劳累再也干不动,被猪领袖拿破仑卖到了屠宰场。他们的困境也让我心中的想法更笃定了:这个时代根本没什么稳定的工作,只有扎扎实实的用以傍身的技能,不然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
毕业的这些年,我看到身边的很多的同学朋友一毕业父母就为他牵线搭桥进了政府、事业单位,理由当然是离家近和工作稳定。甚至我听到某些考到了英语八级,司法证的同学,甘愿呆在小城市里当一个普通政府雇员,我不禁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值得更大的世界。在父辈的思想里,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子女只要遵循他们的设定,顺利成家结婚生子,安然地度过这一生,作为父母就安心了。
我们的父辈,对于新时代的变化触觉大多不敏锐,共享经济、知识付费、内容创业、人工智能等这些东西于他们,像另一次元的东西。在他们的潜意思里,稳定所带来的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们把这些既定的价值观自自然然地传递给下一代。而很多年轻人自自然然地全盘接受,却不知道,这个时代最大的陷阱,就是教年轻人追求稳定。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现在所追求的稳定才是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最大的不稳定。
(二)
“诗圣”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年轻时,应玄宗的“通一艺者”诏书到长安参加应试,不料因当时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葬送了仕途。杜甫报国无门,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均无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年时期虽如愿入仕,却因战乱流离失所,最后郁郁而终。
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再需要经历战乱、流离失所、贫穷饥荒,又因正赶上祖国高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工作、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时代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偏偏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稳定对于他们有着难以言表的吸引力。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人本质上都是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人之所以会愿意承担风险,不是爱好和追求“风险”,而是爱好和追求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也就是说,当风险意味着可能的损失时,而人对损失的厌恶是绝对的,所以人对风险的厌恶是绝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追求稳定,其实很大程度是在追求内心的一种安全感。对于安全感引用一段黄执中在《奇葩说》说的话:
世界上有种人,叫“拍蛋者”,他们把名为”好奇心“的蛋拍死。“别看了,看什么东西,好好读书”、“别玩这些乱七八糟的,好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安全感,由衷的安全感!不会有意外,连找工作都不要找一份有波折的饭,最好找一份铁饭碗。拍碎蛋的时候,是什么声音?没有声音,那就是安全感的声音。
(三)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名为《网络时代,最好的兼职是什么》,作者有着几年通过提供专业技能赚取额外收入的兼职生涯,但随着他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接的活越来越多,赚的钱反而越来越少了。
后来他发现,这是由于当下兼职市场竞争越来越惨烈,最不缺的就是专业人才所导致的。某一天,他受一个演讲启发:互联网+时代,个人影响力就是财富。于是他放弃了兼职计划,开始在网络布局自己的影响力,最后成功成了一名大V,现在的副业已经完爆主业了。
我们常听别人提及“互联网+”,以为它距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其实我们自己也能成为互联网节点,链接和影响更多的人。你可以把一门纯熟的技能,通过互联网方式,放大这门技能,影响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
而仅仅谋求稳定工作的人们,大多看不到这些互联网的机会。
这世上有一种永恒的规律叫做二八定律。学校了里优秀学生的比例遵循二八定律;公司里优秀员工的比例遵循二八定律;更甚者,社会上穷人和富人的比例遵循二八定律。
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是,怎样成为那20%的人,而避免做那80%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一个既定的认知,如果你做的是身边普通人做的工作,学的是普通的知识,生活普普通通,一成不变,那你永远成为的只是那占比80%的人。
这正是这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的公平之处。
由现在起,若你尝试去改变自己,培养起独立思考的精神,用宽和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升级自己的思维认知,或许你还可以离那20%的人近一些。
不要再执着“找工作,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找工作应找一份发展快还是稳定的工作?”这种问题了,因为对于问题你早就有自己的答案,问只不过是为了缓解你内心的焦虑,或不过是想看看,有多少人跟你的想法一样,好给自己一个随大众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