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好
课本里学过老师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泥人张》和《挑山工》。老师的文章,是从简单的笔墨中洞见更多深刻的人生见解和生活真实。比如泥人张,一只手,捏出比真人更神似灵动的泥人。这样高超的本事从哪里来?原来是胸有成竹。这泥人张一有空就坐在茶馆饭肆里观察人,或者上街观察人,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记下来,把人物最传神的一面表现在泥人身上,如果慢慢累积了手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而挑山工,则将曲绝山道和跳山工沉默却一刻也不停歇的神情面貌刻画得极致真实,那极其辛苦的过程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一起,烘托出挑山工这个职业类别的特异性。文字如同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忍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这是文学的力量,文字的励志,以及文学和作家对人类灵魂的“强干预”。老师说:文章不是供人消闲散闷的文字游戏,作家要拿它作为对美的颂歌、对丑的檄书,顽强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见地、发现、好恶。古往今来的文学无不如此,这大概就是文学“干预生活”了。
有了泥人张、跳山工这样的成功范例,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真态度,更加地投入更加深刻起来。他眼里的人物,总是能瞧出一股特别的劲头,把人物特色和生活现实结合得特别好,用人物和事例反映出生活的些许真相,也映射出许多生活哲理及思考。
老师说,一个作家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想像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好,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形形色色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双准;还要对这一切,最磅礴和最细微的,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和静止的,清晰繁杂和朦胧一团的,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需要一个作家的观察、思考及创造。读《冯骥才的写作课》,了解老师的写作态度,再对应他的文学作品,觉得他对写作的践行,一直就是这么一套理论。而这些文字中,可以对文学有更真实的理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了。若真的喜爱写作,可以拿来学习思考一番,的确很有见地,也很有触动。至少,观察生活和思考创作上,会更踏实稳固起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