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

《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

作者: 时寸光 | 来源:发表于2022-12-17 16:01 被阅读0次

《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好

课本里学过老师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泥人张》和《挑山工》。老师的文章,是从简单的笔墨中洞见更多深刻的人生见解和生活真实。比如泥人张,一只手,捏出比真人更神似灵动的泥人。这样高超的本事从哪里来?原来是胸有成竹。这泥人张一有空就坐在茶馆饭肆里观察人,或者上街观察人,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记下来,把人物最传神的一面表现在泥人身上,如果慢慢累积了手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而挑山工,则将曲绝山道和跳山工沉默却一刻也不停歇的神情面貌刻画得极致真实,那极其辛苦的过程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一起,烘托出挑山工这个职业类别的特异性。文字如同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忍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这是文学的力量,文字的励志,以及文学和作家对人类灵魂的“强干预”。老师说:文章不是供人消闲散闷的文字游戏,作家要拿它作为对美的颂歌、对丑的檄书,顽强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见地、发现、好恶。古往今来的文学无不如此,这大概就是文学“干预生活”了。

有了泥人张、跳山工这样的成功范例,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真态度,更加地投入更加深刻起来。他眼里的人物,总是能瞧出一股特别的劲头,把人物特色和生活现实结合得特别好,用人物和事例反映出生活的些许真相,也映射出许多生活哲理及思考。

老师说,一个作家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想像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好,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形形色色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双准;还要对这一切,最磅礴和最细微的,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和静止的,清晰繁杂和朦胧一团的,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需要一个作家的观察、思考及创造。读《冯骥才的写作课》,了解老师的写作态度,再对应他的文学作品,觉得他对写作的践行,一直就是这么一套理论。而这些文字中,可以对文学有更真实的理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了。若真的喜爱写作,可以拿来学习思考一番,的确很有见地,也很有触动。至少,观察生活和思考创作上,会更踏实稳固起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 《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

    《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好 课本里学过老师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泥人张》和《...

  • 《莫之仙体》之行书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

  • 巧拙互用

    清.秦祖永在《绘事津梁》云: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182...

  • 《黄帝阴符经》第五篇:一双筷子毁灭了一个王朝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性,为天性,天性可分巧拙,但是这里的巧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

  • 怎样写作-4节操

    写作 文字分类,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

  • 曾国藩:读书要“慢”,行事要“拙”,做人要“诚”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中,往往会去羡慕那些读书快捷、行事灵活及为人圆滑的人,总是会想到自己在读书行事时的笨...

  • 好奇要适度

    人人都有好奇心,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因为对一颗砸在头上的苹果好奇,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因为对突突作响的开水壶好...

  • 要学写作,要警惕写作

    问题:我很想写作,开了公众号,但迟迟无法推送第一篇文章。我写了第一篇,但第二篇就无灵感了。 连岳回答: 是这样的,...

  • 要 要 要

    人活在世,从小到大总是在大人的教育下,你要听话,你要懂事,做一个乖孩子,不要惹事,要谦虚,包括后来的上学,幼儿园,...

  • 写作,要善感,要敏锐

    “你怎么都不回复我信息”一到家,云舒爸就表示了不满。 “哦,我不是忙着写劳动节征文嘛,明天是交稿日,我今天已经交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骥才的写作课》|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od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