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得很吃力。
一直到读完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哪里不对付。句子很难理解,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可是读上两遍,弄明白了再看,句子本身也没有问题:没有语法错误和字词错误。不知道是作者的表述问题还是翻译问题。
另外,这本书的体例也很不好。中间插入了很多评论,这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受影响。
感觉作者对投资中的“风险”的表述还是比较清楚的。阅读主要收获如下。
1、概率是无法验证的。
明天下雨的概率是0.7,可是到了第二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事前事后,你都无法验证那个0.7是否正确。
2、越大的世界,越无法理解,也就越无法预测。
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越大的世界,越无法理解,这一层容易接受。
越大的世界,越无法预测——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新知识。从前的认知上,总觉得比较微观比较小的事物,其随机性就更强,可把握和预测度也越弱。但是足够大的事物,似乎其确定性就更强。
但看到作者的这个判断之后,回头再想想,感觉作者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泰坦尼克号够大了,大家都以为安全,可是撞了冰山;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国家、地球层面的“意外”其实一直没有断。只不过对于“大”的事物而言,其表现随机性的尺度更大,更不为眼界比较低的人所察觉罢了。实际上,“大”的事物跟“小”的事物一样,都是随机而不可预测的。
作者认为,作为个人,就应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内,尽可能的聚焦于“小尺度”的事物,把“小”弄清楚弄明白,去把握“小”;同时接受自己不能预测“大”的事实,基于“大”不可预测的前提,来规划投资,这样才能做到足够的风险保护。
当然,“大”和“小”是相对的,取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无论如何,从小着手,才是可靠性的唯一来源。
3、为什么会有原来的错误认知?
反思:原来为什么会认为“大”更具有可预测性?一是个人的知识面不够,对世界史和宏观面了解的不够多,因此缺乏足够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去看世界,眼界低导致了误将以年、十年为尺度的变化当做了“长期趋势”。另一方面,可能也与一直被灌输的历史决定论、教材中对世界言之凿凿的预测等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