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开始每节课前都组织学生分享。每一次的“课前分享”,对学生而言,都有极其丰富的意义。比方说,可借助课前分享,助学生养成要事为先的习惯。
【教学内容】:课前分享之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通过分享,巩固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培养学生要事为先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分享者提出问题
今天是施寓然分享。然然围绕“常见的量”作分享,其间出现一道单位换算的题目。具体为:125689423579014648千克=( )克
二、其他同学提出质疑
题目抛出,犹如往水中投入了一枚石子,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各种质疑纷至沓来。
“这个数这么大,怎么读啊?”
“你自己先把这个数读一遍!”
“出这么大的数,有意义吗?”
……
甚至,还有声音试图推翻已有的安排,其中,就包括人员的调整。
“你能不能出题?不能就赶紧下来!”
难道,这个问题就真的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吗?
其实,全不尽然。关于价值,还有待我们发现和提出,于是,需要继续思考。
三、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师:“有同学认为本题毫无意义,那么,你们因为什么有了这种感觉?”
生:“因为这个数可以写,但是没法读……”
师:“再想想,有没有办法可以读出来?”
……
华秋实举手,在黑板上板书出如下算式:
125689423579014648=1.25689423579014648×10的17次方,然后在括号里填写1.25689423579014648×10的20次方。
四、巧妙变通促进解题
师:“现在能读出来吗?”
生:“能!”
师:“华秋实是怎么做的?”
生:“把大数缩小,再乘10的多少次方。”
师:“有什么启发?”
生:“遇到这样的、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要会变通。”
师:“怎么变通呢?谁来具体说说。”
生:“如果数特别大,就先把数缩小,再乘10的多少次方;如果数特别小,就先把数放大,再除以10的多少次方。”
五、适时总结纠偏提升
师:“再看这个问题,现在又有什么想法?”
生:“开始我觉得数太大,无法读,所以建议换题目,其实,我们可以巧妙变通,再把数读出来。”
师:“是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需要用脑思考。正因为这样,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都越来越聪明!”
师:“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看到解答,多多思考,不用急于发表意见。”
师:“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我们遇到问题,或者说解答,一定要认真思考,细细推敲,充分检验,以求道理明白,过程清晰。”
师指着上述问题:“还能简单判断,这是一道需要被替换掉的题目吗?”
生:“……”
上述问题,我们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讨论。最终,发现通过巧妙变通,可以让问题得解。对比未深入思考即提出问题或者说质疑的过程,又可以感受到理性思考与严谨务实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上述为一次课前分享的片段,在分享开始之前,并没有指向学生要事为先良好习惯养成的明确预设。那么,为何会有上述生成呢?
其一:有习惯培养的潜在需要和意识。
金陵小学是国际领导力项目学校。领导力的核心载体是七个好习惯。于是,这些习惯以及如何不失时机借助课堂教学培养七个好习惯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就成为一种一直潜藏的意识,呼之欲出。使当堂生成成为可能。
其二:课堂学习需要常规予以表彰。
为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甚至高效,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必须符合课堂学习常规,比如倾听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合理表达的能力。
且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排序尤为重要。其间就涉及到要事为先的习惯。
其三:不失时机予以引导,促教学生成。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质疑,甚至还有不文明的、欲把分享者轰下台的言行?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未能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而是迫不及待表达所致。在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他人的发言不倾听,只顾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一旦对他人发言有疑议,就恨不得即时打断,先让自己表达……
这些都需要在情境出现时,及时组织案例分析,比如就像这样,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想法的不成熟,自己未能要事为先造成的不良后果。
当然,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节课可成,还需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而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领导力提升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