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无心工作,潜水社群摸鱼,有两个点挺触动我的。
【探索与突破】社群里,体制内的同学似乎不少,但多少都有些对现状不满(其实大家应该多少都对现状有所不满,只是这次这类同学表现相对活跃)。
在闺蜜群里,一位闺蜜刚入职一家国企,掰开揉碎了吐槽国企的弊病。
而这些被嫌弃的,却也是许多人挤破头想要争取的。
这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把许多事情都叫做“围城”,又是什么促成了我们的认知决策?
如果不是因为曾经也在国企里服务过,我可能不会对那些工作形式主义的吐槽感同身受,也会和外人一样,觉得宇宙的尽头就是考公考编进体制。
我想,造成认知有误的第一层便是信息不对称。
在没有深度卷入某一行业的时候,我们很难对其概知全貌,一些所谓的了解,也不过是道听途说。且不说道听途说的真伪,即便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会有减损。
所以,在信息源都有误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正确认知呢?
第二层是一些认知偏差在作祟。
就好像一提到少数民族就是“能歌善舞”一样,一提到体制内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清闲自在乐悠悠”的刻板印象。
贴标签式的刻板印象确实有助于我们迅速了解一些事物,但却阻碍了我们对其更深入的了解,因为可以减少我们脑资源的占用。
另外就是人的损失厌恶心理。我们对那些可能失去的、已经失去的东西,要比可能得到的、已经得到的同等东西,更为敏感。
所以更容易放大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看到别人的行业怎么都香。正可谓“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