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的读了一遍《论语》,其中的语句只有个别的是熟悉的,其他的都很陌生,这一次的通读在卜老师的引领下大概对语句有了了解,其实对于书中的那些孔门弟子,也是知之甚少,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对不上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各不相同,有博学的,有率真的,有家境富裕的,也有家境贫寒的。“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颜渊,子路,公西华,冉有……名字倒是能说得出,但是他们说的话以及性格特点是真的弄不明白,但唯独对一个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仲弓。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从孔子的这句话当中可以知道仲弓的出身并不好。但是孔子应该是非常的赏识他,“英雄不论出身”,对于这样的人才,难道就因为他的父亲是贫苦人而舍弃不用吗?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用人的标准是没有阶层的,是平等的。这也可以解释孔子的门下众弟子来自于各个社会的层面。
单说仲弓,孔子曾说他是可以使南面的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品格指导孔子的推荐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从这段对话当中可以看出来仲弓他非常的好学,会向孔子问自己的疑问,不仅如此,面对老师的解释,他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说仲弓他不仅仅是爱学,同时还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可以说仲弓在严格的遵守和执行。读到这里我真的特别的佩服他,别说是在古代,就算是在现代,面对老师的讲解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质疑的人,都不是多数的,更何况这是在古代。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推测孔子是很和蔼的,师生关系非常的融洽,才会在对话当中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和认识。
关于这一点也启发了我。怎么才能让对话有更高的质量和深度呢?不但是自己要有疑问,关键是要有思考,思考之后并能在对话当中不断的来调整自己,让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想法更深一层。(关于这一点,在这两讲当中体会的更深刻。特别是第3讲做主持的时候,面对卜老师冷不防的一个问话“你怎么看”,不得不开始思考,也许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大致的念头,但在卜老师的追问下,会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或者是说打开思路)
关于仲弓在认真的践行老师的思想,从仲弓问仁也能感受到。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面对老师对他的指点,仲弓说虽然愚钝也要实行。这显然是一个乖学生的形象,老师说哪做哪指哪做哪。联系仲弓的身世,其实也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唯有努力上进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啊?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当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仍然不忘学习。从这个对话当中,我学到的是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仲弓他好学,勤勉,善思,难怪他的老师孔子也说他德行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