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对课堂有用吗?对当下注重分数,注重各种评价的老师而言,似乎实操性的东西更有用。比如,怎样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怎样对学生奖励,以好让他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李政涛老师给出了他的看法,他指出:实践者对理论的普遍拒斥,往往来自于对理论价值的普遍不理解,或者说,除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更高学位之外,普遍没有感受到理论的价值。那理论的价值所在是什么呢?
1.理论让我们站在高处和远处,并因此带来宽阔的视野,超越常人的眼光,这是一种清晰、明澈,富有洞察力的眼光。
长期浸泡在理论海洋的人,仿佛是站在山顶上俯视大地和田野。整日沉醉在实践方法里面的人,钻的是深,但却如同天天在打地洞,越来越深的同时,也越来越窄和小……
2.理论还可以给我们“能力”,“能力”远比“知识”更有价值。
理论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是抽象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它能够让教师从密密麻麻的琐碎方法中超拔出来,形成看待课堂的强大穿透力、透析力、洞察力。这种能力表面上无法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操作方法,但却在深处影响、改变和提升解读教材、设计课堂、实施和反思课堂的能力,这既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更是一种触及骨髓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课堂上的缺失,表面上是“教学方法”的缺失,根子上是“教学能力”的缺失。能力不提升,给再多的方法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名师”和“普通老师”的最根本的区别:不是方法多与少的区别,而是能力强与弱的区别。
3.理论还有助于养成“思考习惯”,习惯于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习惯于告诉别人“我就是这么做的”。
前者属于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思考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是做事的前提,远比“怎么做”更为根本,因而更为重要。习惯于问“为什么”,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方法寻找依据,让自己的课堂实践有理有据,有根有基。这样的教师,是真正有底气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是真正有底蕴的课堂,也是能行之久远的课堂。
有人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课堂类似于战争中的“阵地”,最重要的阵地一定是用“士兵”来捍卫的;但阵地战的指挥与策划,却必须在离阵地有一定距离的指挥部完成,而且要借助于指挥者们的军事思想、历史中的“兵法理论”和他们手中的地图,因此才会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理论”就是“课堂阵地”的“司令部”和“指挥部”。“司令部”是出思想、出理论、出谋略的地方,不是出瞄准策略、射击方法的地方,前者才是影响战役成功的关键。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司令部”就是“头脑”,理论可以帮助提升课堂的“脑力”,让我们成为有头脑、有洞见的教师,这是理论最根本的价值。
“课堂”无论多么重要,都不构成拒绝理论、否认理论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