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吃粽子?南北朝时粽子既可以在端午节吃,也可以在夏至这天吃。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粽子“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日食粽”,根本不提端午。夏至往往在五月中旬,不一定在五日。这两个资料都说明粽子在夏至和端午吃。在儋州,粽子可天天吃,只是端午尤其隆重。说隆重,是因为本地人家家端午节包粽子吃,平时要吃粽子就在街上买。海南独特的气候使粽叶全年可采,别处无法比拟,天天可以吃粽子,也就不奇怪了。
十年前初到海南,学生送给我一个粽子。我看着那个硕大的粽子,竟然惊呆了:那个粽子足足有三四两重,用彩线包扎成三角形,像一座小山似的,碧绿的棕叶煞是好看。孩子说:“老师,粽子还热着呢。您趁热吃了吧!”怀着对学生的感激之情,我打开粽子:一扯线头,轻轻地把彩线结打开,绕啊绕,几下拉开了线;把粽叶打开,粽叶大大的,整整四大片;一个硕大的碧绿的粽子静静地卧在粽叶上。这哪是粽子,简直就是一块碧玉嘛!我向来不喜吃糯食,但这是特殊礼物,我咽一咽口水,准备品尝这个粽子。学生指点我,把筷子插在粽子尖头处,两只手用力一分,粽子分成了两半:只见碧绿的糯米间,一大坨约五六厘米见方的带皮五花肉、一大颗蛋黄。一阵香气扑面而来:粽叶香、猪肉香和蛋黄香的混合香味。我问那个学生:“怎么会有蛋黄啊?”“对啊,就是鸭蛋蛋黄。”学生说。我吃了一口,颇有些失望!因为我的味蕾记忆中,没有这种粽子的味道!在云南老家,端午节我最爱吃的是火腿粽子。火腿粽子是用云南火腿剁碎成小方粒,包裹在糯米中做成,咸香可口。但学生在面前,我只好坚持吃完这个粽子,糯米部分太油腻了,简直就是五花肉的油把它浸透了,那坨五花肉,肥肉又太肥了,无法下咽,瘦肉还差不多,鸭蛋是咸的,吃着也有点怪怪的。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感谢了这个学生。
十年都在海口或儋州过端午节。我每年都不会做粽子,但每年收到的粽子都很多。粽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了平常食物。儋州的粽子,尤其以洛基粽子品种繁多:蛋黄五花肉粽、蛋黄排骨粽、蛋黄豆沙粽、蛋黄虾米肉粽、蛋黄红豆肉粽等。比较著名的有红鱼粽、肉粽、绿豆粽、红豆粽、虾米粽、火腿粽、咸蛋香菇粽等。儋州粽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自汉代以来,儋州人就已经开始制作粽子了。苏轼谪居儋州,有传说称,正是他将中原的粽子制作技艺带到儋州,教当地人用咸蛋黄和猪肉制作粽子,并就地取材,把豆类、鱼干、鱿鱼等加入其中,研发出种类繁多的粽子风味。及至明代初年,从儋州洛基地区走出的两位将军符南进、符那宽,在外建功立业,晚年荣归故里,因平日喜欢吃粽子,更是直接推动了“洛基粽”的诞生。清代文学家谢墉的《粽子》诗写:“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将人们洗米、裹粽、煮粽、吃粽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端午节包粽子,盛行于南朝。海南的女人尤其勤劳,每年端午节都要大事铺张地做粽子,我也由此得以了解粽子的做法。第一,准备粽叶。首先将选好的粽叶放到盛满水的锅里泡煮一两个小时,还要翻搅粽叶,煮透。煮掉叶子上的腥味,使之有韧性且不容易破裂。之后,把粽叶从锅里捞出来,放到盛满清水的大盆里,用干净的布清洗晒干水汽,然后把粽叶叠起来放在包粽子的左边。第二,准备糯米。选用上好的糯性强优良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少量清水,不超过糯米面,盖上保鲜膜涨发糯米三个小时,可用手搅拌几次,使米吸水均匀,然后用竹筐沥水,依口味轻重加入食盐少许搅拌均匀。如果要放绿豆和红豆,也把泡好的绿豆掺入其中,搅拌均匀即可。第三,准备馅料。带皮的肥瘦各半的五花肉切成约五六厘米的方块,或排骨或猪脚,用酱油、盐、白糖、味精、八角,黄酒、姜、蒜等配料腌泡,调制正味。第四,包粽子。包粽子分“包”和“扎”两个步骤。先说“包”,每个粽子用3~5片叶子按一定的技巧叠好,往叠成三角桶状的粽叶里放适量糯米,用手指压实后加入肉馅----五花肉、排骨,再加入蛋黄,最后再加入适量糯米。用力气包紧成三角状。再说“扎”。包扎用的绳子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竹皮削成长长的薄条状的绳子,另一种是树皮或人造皮绳。竹皮绳,因为没有弹性,包扎较结实。一般人家都用粗线绳,白色或蓝白相间的线绳。熟练的包粽人用牙齿咬住或双手拿住绳子的另一端,将绳子的三分之一压住粽子折米的那头,用力把两头都绑上线。初学者很难掌握这种技艺。第五,煮粽子。煮粽子通常用大锅来泡煮,一定要使水多多地泡过粽子,大火煮8~10个小时才能熟透,必须一次性煮透,否则就夹生很难煮透。
一个个大大的粽子,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儋州本地人过节前一周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包粽子。接到粽子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夜里很晚的时候,比如昨天晚上11点,我正要关机前的一秒钟,雅思的妈妈打电话来给我,说她正站在我家门口,送粽子来给我。慌乱中接到了粽子,雅思妈妈说粽子才煮好,还在烫,必须放在外面凉透,然后再放冰箱,否则就出水了,如果明早上要吃,不需要再煮。是的,做粽子的过程那么繁琐,包粽子、煮粽子要整整一天,那么晚才来送粽子就不奇怪了。看着这些还在发烫的粽子,我有些手足无措,竟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一方面,儿子吵着要吃香甜的粽子;另一方面,我们都要睡觉了,还要吃一个粽子吗?吃后就睡,增加脾胃的负担;不吃,辜负了美食和雅思妈妈的一番美意!最后我决定,我们先吃一个粽子再睡觉。熟悉的是:碧绿的粽叶、碧绿的粽子、油旺旺的带皮五花肉、金黄一大歌咸鸭蛋。你一筷,我一筷,我与儿子分食了一个大粽子!儿子说:“妈妈,真好吃!”我也发自内心地说:“真好吃!”我猛然明白:十年了,我已经由接受而至喜欢上了海南的粽子、儋州的粽子。同时我也明白,十年了,我没有吃过故乡的粽子!第二种情况是,一大清早一起床,电话铃就会响起,这也是送粽子的。头一天忙了一整天,粽子煮熟,也不起锅,而是泡在锅里,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粽子是温热的、软的,不需要再煮,直接可以当做早点吃。接到这样的粽子,也是盛情难却。儋州人的细心、温暖和友好,让我一整天都很温暖。
此外,雅思的妈妈每年都要送菠萝蜜来给我吃,有时候是一个大大的十几公斤重的菠萝蜜,要让我整整地抠挖一天;有时候是她已经抠挖好的菠萝蜜,装在塑料袋子里,静静挂在我家门把手上。雅思妈妈说,这是黄金菠萝蜜,是她姐姐家树上摘的。自从吃了雅思妈妈送的黄金菠萝蜜,我把它视为菠萝蜜的正味。抠挖菠萝蜜的时候,一屋子香气,可菠萝蜜上气有粘手的粘胶,得用塑料袋包手抠挖;切过菠萝蜜的刀很久都不能使用,因为上面粘的胶老是抠不干净。
2023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 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端午习俗来袭: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蒲,浴兰汤,祭屈原,戴五色线,饮雄黄酒……你是哪一种奔赴?不管如何,记好说一句“端午安康”,而不说“节日愉快”或“节日快乐”,因为我们纪念的屈原,传说在江中受难,我们的文化的根脉和情感一直在集体意识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