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做到课题分离,也并不意味着抵抗或是伤害。
有部分网友并不赞同张铎的做法,认为他们夫妻的幸福,建立在妈妈的痛苦之上。
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幸福恰恰是建立在“帮助”妈妈的幸福基础上,他是在帮助妈妈摆脱黏糊的关系,避免对彼此生活的互相侵犯。
这个过程并不是在抵抗,也不是伤害母亲,而是表明自己的边界,也让别人回到自己的边界。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指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痛苦的源头,往往来源于把自己与他人的课题混为一谈。
我有一个朋友,她春节假期有整整两个星期,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休息,谁知道妈妈从来没有让她睡一个好觉。
早上如果没有七点半起床,妈妈就会唠叨她一天,什么熬夜致癌、晚起的人生就完了。
更可怕的是,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坐在她的床头哭一会儿:闺女啊,我一想到你的事儿, 妈妈就整夜睡不着觉。
朋友今年28岁,并没有结婚的打算,但妈妈总是催她相亲、恋爱。
因为妈妈的絮叨,她本来想要放松的假期变得沉重无比。想要和妈妈大吵一架,又觉得妈妈真的爱自己,可什么都不说,又真的憋得慌。
结果就是,她和妈妈都过得很痛苦,并且相互不理解。
像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她既希望满足自己对自由生活的期待,又想要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正确的做法是,认清自己的选择是我们的课题,把父母投射到我们身上的期待还给父母,那是他们的课题。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也不要妄想改变别人。唯有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独立又遵从自我的真实想法,才能用心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总是以为,拒绝别人、建立独立人格,就意味着关系的割裂、伤害。
而事实却是,基于彼此人格独立建立起的关系,内里一定是温柔而充满力量,边界清晰又不刺伤他人的。
因此,建立独立人格的第一步,就是要克服恐惧。
你越是害怕别人伤心,害怕别人讨厌我们,害怕不再被别人关爱,害怕别人负面的评价……就越容易陷入课题的混淆。
与其在关系中黏糊,在关系中互相纠缠伤害,不如让自己人格独立起来。
第一,不被愧疚感绑架,舍得让你爱的人吃苦。
中国式关系,对于密切的理解,总是粗暴的“互相侵犯,互相打扰”。
所以在面对亲近的人为我们付出,对我们有所期盼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充满了愧疚感,宁愿自己隐忍,也不敢伤害别人。
而真正舒适的关系,就是摆脱愧疚感,先经过一次艰难的分离,然后在用舒适的距离,舒适的方式相处。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儿子在有了孩子之后,让母亲来给自己带孩子,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总是各种不适应。
他心疼母亲从早忙到晚的辛劳不忍责备,母亲仗着自己劳苦功高总是指手画脚。直到有一天,他的妻子说,你不觉得母亲来了之后,我们都更累了吗?
他想了很久之后,在一次母亲回老家的时候,给妈妈发了一条信息:家里的锁换了,不用回来了,好好享受老年生活。
母亲一开始很难以接受,哭了好久。
后来慢慢的,她开始和老伴一起旅行,一起种种菜。有次旅行去到了一个辽阔的草原上,母亲才领悟到了生活远不止家庭里的那些琐事,也终于理解了儿子的苦心。
很多时候,当我们舍得让爱的人吃点苦头,彼此才能拥有更加宽广、自由的人生。
第二,拒绝别人入侵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去入侵别人的边界。
当我们觉得在一段关系中越来越累,明明很努力却要被掏空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内在的空间被频频挤占,别人总是干涉我们的选择的时候,都是我们人格不够独立的表现。
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你的责任,什么不是你的责任。
我们用牺牲或者付出的方式,换取满足感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的人格,也扼杀别人独立的机会。
所以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内在语言,不再问自己这样好不好、会不会失败、别人怎么看我,而是应该用我做主导:这是我的事,与别人无关。
我们对事情与别人的想象,往往来自于个人的投射,也许,对方也早就厌倦了黏糊的关系。
既然如此,何不试着独立起来,做一个清爽的自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