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的一个好处是,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当然前提是你要足够宽心,没有被满屏的焦虑折磨得一夜无眠。居家的另一个好处是,24小时都可以穿宽松的睡衣。当然也有一个前提——你喜欢,而且不会因缺乏原有的仪式感而失去了生活的惯性。
鸡汤文中经常把惯性用作贬义词,在物理学里惯性是一种不能称力的永动力,在生活中它又何尝不是呢。我是真需要保持仪式感的,这种仪式感让我维持着惯性,让画地为牢的避疫生活保持着一点常态。所以即使居家办公,每天起床我还是要先洗脸刷牙,虽然不用经常化妆了,各种护肤品还是要一层层一丝不苟的涂抹,衣服、香水的选择上也不马虎,偶尔还会穿上细高跟鞋。
有一个物件居家期间真是很少用——包包。可包包才是职业非职业女性仪式感里画龙点睛的一笔呀!出门前万事俱备,包包就是那东风了。而且众所周知,“包”治百病。在防疫功能上,它应该比不靠谱的巫医总统建议的漂白剂、抗虐药更有效,更有科学理论依据。试想一下,背上漂亮的包包,心情一下豁然开朗,免疫力自然提高,抗病毒的天然防线就这样筑成了,用的还是你家里已有的资源。再进一步思考,女人除了承担半边天、厨子、清洁工、城管等等角色外,还有个言而总之的角色——家庭的中轴。中轴的免疫力提高会带动一家人的免疫力,无形中这一个大家庭就集体免疫了。
上面的这堆理论都是在动笔后才总结出来了,这层层递进的理论能力是在学术界里多年摸爬滚打磨出来的硬本领。生活中我其实经常是先实践后理论的,hunch(预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巫医总统经常使用也不足为奇。在居家期间如何处理包包这个问题上,我也自然而然地凭着hunch了。最先当无意中注意到椅子上备受冷落的包包时,我会不自觉地拎起来挎在肩头,从书房走到客厅厨房,再绕着餐桌转一圈,几圈转下来我自己真是感觉好极了,我想包包也应该是同感的。后来有一天下午,我挎上包信步走进了院子,只为透气观花。如果不是遛狗路过的邻居问我是否刚出门了,我也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当意识到不妥以后,我赶紧红着脸跟邻居解释说我想念出门上班的生活了,她马上笑着说:“我也应该背着包包在我家院子里走走了。”看来我在自家后院挎包的行为虽然确实突兀了些,但在居家避疫期间却可能是触手可及、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两句话后我已经有一个同行者了。说不定邻居回家后也真就挎包在她家院子里逛了,恰好又被另一个邻居看到,一传十,十传百,从此这包包疗法也正跟着别的真理谎言一起在疫区被无休止地争论着传播着。
居家的你,今天挎起包包没有?
后记:海外疫情爆发以后,海外华人被描述为“打了前场打后场”,这个描述应该适合很多欧洲国家,却不适合美国,因为我们的“特不靠谱”的总统正在“领导”全民打持久战,美国华人前两个月为国内疫情的心焦只先给在美抗疫热了一下身。
后后记:纽约时报7月15日的Lou Stoppard的文章《The Phantom Handbag(包包魅影)》竟跟我有不谋而合之处。详细请看评论区贴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04846/ef62d3346c19f2f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