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3) 格物致知

作者: 笑狮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1:48 被阅读130次

格物致知,及其格字

格物致知这句话源出《大学》,在汉学,宋学和心学,各自有三种解释。其他如司马光之类的“捍卫”等等解释,聚讼纷纭,号称有几十种之多。就不去一一索解了。

汉代的郑玄注解为招来。“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是说招惹的意思。这个说法我表示看不懂,其他地方格字有这么用的吗?。

宋代朱熹注解为研究。“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也是最广为人们知道的解释,也就是当代人所谓的调查研究,这是符合近代科学精神的。

王阳明注解为改正。“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王阳明的注解有依据,格字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意项[1]

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注解是清晰明了的,对王阳明自己而言,他的理解是不是符合孔孟的真义是非常重要的。而对我们后代读者而言,把孔孟从高高的神坛请下来,更有利于理解和发展他们的思想。

所以,王阳明的理解,无论是他自己的,还是孔孟的,都是我们理解心学的唯一准确解释。心学中格物致知的格,是格非的格。也就是端正,更正的意思。

王阳明的格物是磨心镜,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朱熹)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 ,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格物致知,就是“遇到外事外物时,坚决做符合良知的选择,从而致良知”。

[1]《尚書》「格其」、《孟子》「心之非

相关文章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3)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及其格字 格物致知这句话源出《大学》,在汉学,宋学和心学,各自有三种解释。其他如司马光之类的“捍卫”等等...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1)引子

    (一)引子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心学总要,大学时候读过但完全没有读进去,以后也忘记得精光。当年读到王阳明在竹林静坐...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2) 解读术语的方法

    (一) 解读方法 汉字的历史很悠久,这有很多好处,就不展开说了。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汉字,随着历史进程...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9) 去私欲

    去私欲,存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这个句子在《传习录》中反复出现,明显是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的重要方法论。这段话没人爱听...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8) 心即理

    心即理,及其理字 心是意识是心灵,那么理是什么呢?理字至少有“事理,天理”两种含义,此外在其文本中地理,生理(也就...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6) 心与天命

    心学,及其心字 王阳明心学的心字是心灵的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意识。在王阳明的文本里面,有“道心”,有“人心”。我...

  • 深层意识:致良知的现代诠释

    在《程序员读王阳明》部分,我根据王阳明本人传世的文本,对其专有名词作了训诂,说明了王阳明心学核心术语的定义。 这里...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8) 四句教

    四句教 致良知是核心,而四句教,就是心学的总口诀。这好比九阴真经第一章开头的“天之道,如何如何” 无善无恶心之体“...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5)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及其知字 前面说过了,在王阳明的文本中,至少有”良知,知识,知道,甚至还有主管“等几个含义那么知行合一的...

  • 2020/2/6

    中国古代史,串联一遍 把自己原有的零散知识对号入座,颇费了一番功夫。 晚间读 王阳明 心学 格物致知 ...

网友评论

  • 茶老皮匠:👏👏👏
    笑狮子:@茶老皮匠 我发表了 深层意识:致良知的现代诠释,用当代人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请指教。
    笑狮子:@茶老皮匠 谢谢。请多指教

本文标题: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3) 格物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wp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