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知道读者朋友中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
明明拿起手机是准备查找资料,结果刚打开手机,看到微信上有未读信息就点开了,然后便开始刷起了朋友圈,群信息,又在其他杂乱的信息中“畅游”了一会儿。等关上手机后才发现,自己刚刚想要做的事情压根儿没做,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十几分钟。
一天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写写文章,想到一件事,打开手机进入了社交软件中;读读书,又突然想起一件事,打开手机,然后又是莫名其妙地刷起了视频和信息......
一天过去了,想做的事情好像一件都没完成,手机的屏幕时间显示一天中微信打开了59次,使用近4小时。
我想,我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我应该停下来找找内心的方向和目标了。
在重新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今天正好读到的习惯二——以终为始。
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习惯,之前在文章中我也多次提起到自己对于这个习惯的理解。不过,今天再一次阅读,我发现我理解的还仅仅是皮毛。
如果真正理解并开始践行的话,我也不会有写在前文中的那种行为和困惑了。
以终为始的这个习惯,是源于一个“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客观原则。你是愿意主动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呢,还是被动接受人生呢?作者在书中谈到,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天赋能够让我们审视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己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所以,比起“路线图”,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个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罗盘(一套原则或者指导方针)。只有拥有内心的罗盘,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的路。
当我们有了内心的罗盘,找到了那个人生的目的地,也就是“终点”,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会盲目地去提高效率或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匆忙中逐渐丧失自己对于人生的主导权。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内心罗盘呢?
作者在这一章节的一开头就叙述了一个场景,提到这样的一个方法: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也许是这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请你认真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和伙伴吗?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对周围的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读者朋友们,你们有想过这些问题吗?还是从来都不曾想过,只是一门心思往前奔呢?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先认清方向,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有多少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呢?
对于上面的一些问题,我现在的答案是这样的,与大家分享:
我希望大家可以记得我的笑容,记得我的温暖相助,记得我在别人求助时总会耐心地伸出援手。我希望在大家的心目里,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是一个笑起来就露12颗大牙的温暖的人,是一个喜欢孩子而且愿意为孩子做出更多贡献的“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我希望在我的成就中,有一项是有关于教育事业的,希望我可以建立和运营起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满脸笑容地学,充满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互动的教育设施,即便没有我,也有跟我有着一样信念的热爱孩子的老师们去继续陪伴孩子成长;
有一项是有关于家庭的,希望我的家人,我的丈夫和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都能记得我对他们完全的信赖和无条件地爱;
还有一项是关于我的团队和朋友的,希望我身边有亲如家人的队友和朋友,我们互补,我们互相帮助,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我们彼此支撑。
这就是我内心罗盘的大概模样,还需要更近一步的打磨,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也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制定一份个人的使命宣言,到时候与大家分享。
当我看到了这些,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可以得到筛选和舍弃。就像从泥泞的小岔路找到回到那条属于我的主路的方向一样,豁然开朗。
那么,你内心的罗盘,指向哪里呢?
https://mp.weixin.qq.com/s/ygWGDpWEDQ6Woh5jSVER8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