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开车、高考、股市、婚姻等等,每个重大的选择都是带有一定风险的。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理性且自私的。因此,人面对风险的时候,会做理性的判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7017596/633920cced94e2d6.png)
但以作者卡尼曼为代表的的一批心理学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人不会是完全理性或完全自私的,当人面对风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冒险,更不喜欢接受最不可能的结果。而且,如果在期望值相同的风险收益和确定收益中做出选择,他们就会选择确定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基金等风险较低、收益较低的理财产品,而不去买风险高且收益也高的股票。
因此,即便财富很诱人,但是当财富与风险同时存在的时候,人们的选择就不会以财富价值为出发点,事实上,此时人的选择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果,所以经济学说的人是完全理性和自私的,就显得不准确。
此外,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卡尼曼还和大家分享了另一个他开创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即“前景理论”。他认为,人的体验效用是可以被测算出来的。比如,在常见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基金和股票就是不同的两种理财体验。基金显然风险相对低一些,那么对于普通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来说,基金的亏损就小,即便所得的利润也少,但是人们宁愿选择亏损较小的基金。
这就是卡尼曼研究的“前景理论”,它指出人们直接的、眼前的“得与失”的情绪对于人类情绪的影响非常大,而那些长远的、尽管也许是好的影响对于人们的影响就较小些。“前景理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尤其对于经济学来说,更是向人性化的人的方向转变。
本书的第二十七章,卡尼曼提到了“禀赋效应”,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比如房东总是把房租的价格标的比实际价格高一些;或者我们花高价买的某个明星的演唱会,即便之后价格又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是不会把票转让出去等等。
所以,由此便很好理解“禀赋效应”这个概念了,即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因素,所以也就造成了人们在做某些选择的时候,启动“系统1”进行思考,即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如果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之所以人类会产生“禀赋效应”是因为人类的小脑扁桃核对无法辨识的威胁性图片有强烈的反应,这种感觉会直接达到大脑处理情感的区域。人类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一样,总是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这是动物的生存本能。
那么,既然人们总是担忧得失,为什么还有些人会选择失败率很高的创业呢?还记得刘强东在某个访谈中谈到了他最初选择创业的初衷,他说:“我们家那会儿很穷,家里老人生病了都没钱看病,所以我没有退路。我想要钱,就必须去创业。”如果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去解释的话,可以说刘强东当时是被生活逼到墙角,走投无路了。其较大可能性,确定性效应中。对于所得:你会害怕失败,选择风险规避,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实,这恰巧印证了经济学家的观点,即经济行为是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当利益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时,人们常常会拿出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去改变现状。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们决策的另一个因素,即可能性效应。顾名思义,从可能性效应这个概念的名称,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即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判,比如我们在买房的时候,会考虑它的升值空间、位置、格局等等;还有就是买车的时候,我们会权衡它的品牌、油耗、舒适度等等。
同样的,对于不确定结果的预判,人们也会权衡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对于成功率有50%的投资方式一定比成功率仅有1%的投资方式更具有吸引力。这些看似复杂的权衡过程,也许人们有时候并不在意,但是却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可能性效应与人们决策的关系中,存在四种模式:即较大可能性,确定性效应中时,对于所得:人们会害怕失败,选择风险规避,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较小可能性,可能性效应中,对于所得,人们会希望能够得到更多,选择冒险,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第三,当较小可能性,可能性效应中,对于损失时,人们会害怕有更多损失,选择风险规避,解决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第四,较小可能性,可能性效应中,对于所得,人们会希望能够得到更多,选择冒险,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
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好,即人们的选择会按照对未来的预判,不停地变化,最终目的是把损失降到最低。
![](https://img.haomeiwen.com/i7017596/f347b3b14b2dfd0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