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最慢的生活是活着》,被作者与奶奶之间的故事所感动,感动的情素多在细节里面,奶奶不想让二妞(作者小名)睡那後曲柳大床,二妞努力去争取的任性,还有吃饭时看不惯作者左撇子时用筷子敲打其左手食指关节一幕。不禁想起暑假时候看的《请回答1988》一样,感动自己的不是大场面,而是日常生活中那家长里短的一幕又一幕。
看完后,我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丢失,不懂事时,靠感官去感知世界,在乎的是自己的情绪,或哭或笑,用情绪来反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懂事时,用大脑来思考这个世界,在科的是利益的得失,或多或少,用利弊来丈量在这个世界的得失。自己现在应该处于后者吧,心思更多的用来考虑得失了,人会变得物质,理性的物质化,即便偶尔有喜怒哀乐呈现出来,似乎也是为也掩饰背后利憋得失的算计。我想我大概是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才会丧失对丰富生活的感知。
很想回到从前,却再无少年时。硬着头皮前进?继续用大脑去算计利弊得失,像一个面无表情的纸片人一样存于世间?做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洒脱?很好的一个状态,求之而不得,不如先试着去表演洒脱?
可以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