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而明》
清明螺,賽隻鵝,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清明寒食好,春園開百草!
————農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杜牧《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黃庭堅《清明》
清明為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在春分之後,也即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八天,為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目前中國約有二十四個少數民族,跟漢族一樣也過清明節,諸如滿族壯族土家族苗族等等!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商末周初,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_^_^^_^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又《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清爽明淨的風,充塞在天地之間,所以叫清明!^_^
今年的清明節,武漢陰雨連綿,杭州也一樣,上海都在下雨,廣州也是陰氣沈沈!^_^
正好應了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咯!
今天早晨約六點左右,天空電閃雷鳴,不一會狂風而作,豆大的暴雨夾雜狂風而下,天地萬物頓時漆黑一團,柳樹樹枝都被吹彎了腰!我記得,春分後沒怎麼打雷閃電,今天总算是補上了那種電閃雷鳴。
在我老家鄂東南贛西北一帶,清明節確實是跟寒食節一起過的,主要活動便是祭祖掃墓!我們稱之為「送傘」或「送折」!清明前後,雨水很多,我們赣人緬懷先祖,便給他們送去一把「傘」,讓他們於陰間一樣可以「遮風擋雨」!原來叫「紙折」,就是用紙折疊好,纏在小木棍或是小竹籤上,如今都是用各種各樣的小白花代替长纸条,纏繞在木棍上!
大家都知道,清明節前一天便是寒食節。事實上,我們總是將寒食節跟清明節一起來講。有人說清明節也是起源於寒食節。
寒食節是為了纪念一个人,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老師介之推。話說春秋晉國将称霸前,晉獻公去世,新國君登基,不想被晉國卿大夫裡克等刺死在晉獻公靈堂之上。後來託孤重臣另立新君弟弟卓子為晉君,不想仍然被裡克等刺殺在朝堂之上,並且把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活活用辮子打死,驪姬也就是卓子的生母。
晉國國都暴亂,老百姓都不知道明天還是不是今天的國君,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晉獻公在世時,驪姬陷害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使得兩人只好逃亡列國!重耳在外逃亡19年之後,跟兄弟夷吾競爭回國當國君!重耳終於棋高一著,中箭装死,日夜赶路,率先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_^
晉文公在外逃亡期間,話說有一次逃亡路上,大家都好幾天沒吃飯了,肚子餓得實在難受。晉文公的老師介之推說去搞點東西吃。他躲到一邊,用小刀挖了大腿上的肉,燉了一碗肉湯給晉文公重耳喝,晉文公餓得暈頭轉向的,哪裡留意到他老師大腿還在流血。
重耳喝完肉湯才發現內有乾坤,一問之下才知道實情,重耳默默留下了眼淚!後來幾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奔回晉國,獲得国都权柄,享受榮華富貴!唯有介之推什麼也沒有得到,有人勸說介之推趕緊面陳君上,祈求官職珍寶!介之推嗤之以鼻,背了行囊就回到綿山隱居,並侍奉年邁的老母親!
不知不覺間,大家都議論紛紛,讽刺晉文公不念舊情,淡忘老師介之推,害得老師隱居綿山。晉文公可能真的也想起來當初逃亡生涯老師的救命之恩,就派人去請老師下山輔助自己治理晉國。
重耳没不想,綿山人海茫茫無處尋找。晋文公不信邪,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前來迎接老師,可是来了后,大家望著茫茫大山只好嘆氣了。
此时,重耳贵为国君,一言九鼎,见不到老师誓不罢休。可能有小人妒忌晉文公的老师,认为他如此興師動眾只為尋找介之推,就獻毒計給晉文公說:「綿山如此大山,怎麼尋找介之推呢?不如我們放火三面燒山,只留一路,我們守護在那一面,不怕找不到介之推!」結果,晉文公也因為急切尋找老師,還真派人三面放火燒山!最后一群人左等右等,等到天黑仍然不見介之推下山,晉文公知道事情要壞,當晚心有淒淒回去了!
寒食節前後,陰雨綿綿,春雨潤萬物,正是播種的好時節。農人上山播種春耕,很快發現了介之推的屍體。原來,他抱著老母親,两人一起被大火燒死在一棵大樹底下。
很快訊息傳到晉文公耳中,晉文公帶人前去給老師斂髒。晉文公看到老師如此悲慘,活活被自己燒死,后悔不已。自己原本好意想請出老師,不想最後卻是害死老師。重耳抱著屍體痛哭流涕,口中念著介之推最後留給他的遺書:「割肉俸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為了紀念自己的老師介之推,下令每年的寒食節這天開始,禁止民間燒火做飯,吃冷食以謹記自己曾犯下的錯誤!後來三晉子孫後代遷徙全國各地,也就把這個禁止燒火吃冷食的風俗帶到了全國各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候,寒食節由原來的一個月,減少到三天,後沿襲至今!^_^
唐朝寒食節清明節放假四天,《唐會要》卷八十二上說:「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後改為五天,到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沿用唐代清明節的七天長假,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就是說每年休假七十六天,上元節、清明節和冬至節各放七天假!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清明節傳到民國時候,民國政府規定每年的4元5日為清明節!解放後,為了響應全國的勞動建設,取消一切節假日!直到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清明節放假一天,以農曆為準,2008年正式實施清明當天放假休息。2009年清明節又改為三天,現在一直沿用!^_^
清明習俗除了祭祖掃墓活動之外,還伴有踏青春遊、盪鞦韆、打馬球、古代足球(蹴鞠)和放風箏活動等等!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不論哪裡都會有祭祖的活動!《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記載:“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
最後默哀先人,致敬託哀思。去年的清明節奶奶尚且健在,今年的清明節我卻要前去祭拜,何其痛哉!=_=死者矣已,生者堅強,願全天下老人们健康長壽,願逝者安息!
《清明寄哀思》
年年清明祭先人,今歲緬懷吾祖母;
綿綿春雨萬物潤,明年祭掃望舊路!
今年是辛丑牛年,和120年前的辛丑之年有这天壤之区别,当时时,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李鸿章代表战败国,在白纸黑字上签下十一国的北京议定书,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失权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我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类似于今天的中东地区或者非洲地区。
同为辛丑年,今日中国是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地区和平,和周边邻国大致和睦相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虽还未正式排名第二,人民还未过上富有发达的水平,但也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近了。相信在不久之后的十几年内,我们会快步赶上日英澳等发达国家。
今年的清明节,我于北疆的石河子市度寒食节,离开湘鄂赣老家地区约四五千公里之遥。这里不像江南处处花开,草绿如茵,杜娟漫山遍野如红似火。我记得每年的四月份,武汉黄麻地区都是打着杜鹃花旅游项目满世界打广告,有句广告词读来真顺口“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这句大概两三岁小孩子也会念得来。
北疆在古代都是塞外地区,现代仍有大量少数民族居住在这里。他们说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回语等等,同汉民族有许多不同。好在石河子仍然是汉民族为主体,昨夜风不小,十点半仍有人在僻静之处烧纸钱,缅怀祭奠先祖。虽不多,火光中,汉族人的薪火相传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汉族人来说,哪里有了这种祭奠仪式,哪里就可以作为家,就可以发扬光大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播,祖先崇拜就是汉民族最核心的传统之一。我虽回不去幕府山那边祭祖,却也可写文字遥寄缅怀,遥寄哀思,思念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大姨伯父二姨等。古语有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逝世的长辈们的前事,我要记住要怀念,就是为了借鉴,为了师从学习和模仿。
老人们渐渐远去,孩子们渐渐长大,此为时间的匆匆。六年前奶奶远去,五年前的清明我在武汉遥寄哀思;去年大伯二姨远去,今年清明我在石河子遥寄缅怀思念,明年的清明,我又会祭奠谁和哀思谁呢?
我没有见过大伯和二姨临走前的样子,他两给我的样子一如十年前二十年前,永未改变过,可也改变不了,我再也看不到这两位亲人长辈。每每过节倍感孤独几分,今天清明节,举世皆祭,更添哀思悲情,泪水模糊,风干枕头,思念绵长,无以复加,唯有如下歌词方能表达一二,亲们且同我一同聆听悲歌: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 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是否来迟了明日的渊源早谢了, 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 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提着心爱的灯笼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 ……
「畢」
写于2016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
修改于2021.4.3日清明节前夕
再改于2021.04.3日星期六
辛丑年二月廿三子时许
最终改于2021.04.04日星期天
辛丑年二月廿三清明节卯时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