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深度工作法

深度工作法

作者: 大汪志趣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5:28 被阅读0次
图片发自Unsplash

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概念人们已不陌生,就是指一个人全情忘我时进入的一种状态,可以打游戏、写文章、打篮球时怎么投怎么中,处于心流状态时,人不容易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且结束后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深度工作概念相似--只有当注意力全部聚焦于手头之事时,生产力才是最高的。在一切皆社交的网络时代,在时间碎片化的屏幕之民时代,深度工作能力越来越稀缺,也愈凸显其价值。

听上去似乎有些老生常谈,若只谈“深度工作”这个概念,就好像说“明年我要自律”一般,是没什么营养价值的,好在纽波特在《Deep Work》中给了我们能切实上手的方法。在这个分心事太多的世界里,专注的内功越来越难练了,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本高手修炼手册。

1.卡尔荣格的小屋

1922年心理学家荣格,在瑞士乡下一个小村庄里建了一个塔楼,外人如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人们以为这是个度假屋,其实是荣格用来工作的地方。那时他正在开山立派,对好友兼导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提出了质疑,而要想挑战这样一位顶峰人物,没有严谨的论证逻辑、全面而深刻的见地连质疑的资格都没有,他只好把自己隔离到一个可以专注思考的地方,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像荣格这样,为了清晰思考、高效产出而把自己与人群隔离开的名人,历史上大有所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是在农场的一个小屋里完成,小屋离主房太远,以至于他的家人得吹号才能喊他回家吃饭。理论物理学家希格斯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荣获诺奖后,记者们都找不到他。而近些的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安排两周的“思考周”在自己的湖边小木屋里思考战略。

名人有条件创造环境,而普通人每天面对着邮件、手机,老板吩咐、老婆孩子要求,时间被割成碎片已成必然,似乎深度是种奢望,对认知要求不高的肤浅工作才是主体,那身处现代世界,如何深度?

2.亚当.格兰特教授的高产出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也是《Give and Take》畅销书作者的亚当.格兰特,时间要比一般精英研究所里的教授要少很多,但是他的产出却比领域内所有人都高,他每年几乎可以发布5-8篇论文,2016年又被评为40岁以下最年轻有为40人,2017年又和桑德伯格合著《向前一步》,产出高得离谱。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格兰特教授的工作模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x专注度

格兰特每年会将所有的课程集中到秋季,在春夏之际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不再教学。在研究期间,他还经常2-4天完全与世隔绝以排除干扰钻入深度工作中,邮件设定成自动回复“不在”,即使同事惊诧地发现他其实就在办公室里。

从格兰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如果你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你的表现达到质量和数量上的巅峰,而这种状态正是在职业仕途上区分你和他人的关键所在。

对于公式中的专注度,可举一例看高手——鲍勃医生是怎么做的。

鲍勃是哈佛医学院的医生,同时还是个创业者、投资人、总统医疗政策顾问、学者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巅峰表现》两位作者想采访下他是如何做到的,三人刚一见面不久,两位作者就意识到关键所在。鲍勃医生给他们的注意力与给总统的注意力是一样的:鲍勃跟他们在一起时就是百分之一百地跟他们两个在一起,手机什么的全都放在别处,刚才的工作也完全放下,完完全全地接受他们的采访。鲍勃每次只极度专注地做一件事,这样无论是调研也好、做决策也好、跟家人相处也好,他都能从每一份文件、每一次互动中学习提高。

高手们可以如此专注地投入一件事中,为什么普通人这么容易分心呢?

3.最小阻力原则

据统计,人们一周至少有20个小时在看邮件,很多人也坚信收到邮件1h内回复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解释:因为这样做最省力。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没能得到对方的明确反馈,那么我们会倾向于采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如果随便发封邮件就能得到答案,为什么还要费力自己去验证?既然1分钟内就能骚扰别人,那何必独自苦思冥想?既然动动手指就能随便转发一封邮件给众人,并附上“any ideas?”让对方耗费心神给出建议,那何必自己整理信息、给出可能?如果通过无聊的每周例会就能让工作显得满满当当,那何必深思熟虑项目的长远计划?因为简单,即时通讯让工作显得轻松,而例会省去了我们主动管理时间和任务的麻烦,而这些也让我们显得更忙碌。

但这种忙碌并不代表高生产力,每封邮件第一时间回复会让人们对自己的效率还挺满意,“嘿,哥们儿效率真高哎。”2013年雅虎CEO梅耶尔秉持着其理念“如果你看起来没那么忙碌,我就认为你的产出不高。”从而禁止很多员工回家办公,但如今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来说,工作不是拧螺丝——单位时间内效果立竿见影,高价值的产出可不会通过忙碌的肤浅工作获得。

既然知道了深度工作那么好也知道肤浅工作的原因,那直接撸起袖子干不就行了么?还真不行。

4.深度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就像所有人都明白减肥很重要,但其实做不到。好习惯很难,坏习惯很顽固,接受了深度工作有价值的观念后,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以为别人做不到是因为别人毅力不行,自己强就可以做到大部分都会沦于失败,做事你得有方法。

深度工作做不到主要障碍之一是:我们总有将注意力转移到肤浅事务上的冲动。人们白天脑子里总要抵抗各种欲望:吃、睡、性、玩,想抵御这些,你得付出强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种有限资源,脑力和体力都会消耗意志力。

那么培养一个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就在于要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不过在执行这些程序之前,要先明白,你首先得简化生活,明白哪些是重要之事,打游戏当然不值得鼓励深度投入。断舍离掉那些分心之事,找到生活中重要之事:工作、学习、运动、陪伴爱人。深度在那些值得你投入的事情上,要深知:你想做的事情越多,能完成的越少。

5.选定你的深度策略

禁欲主义哲学:尝试将外界的干扰和肤浅内容全部屏蔽掉,隐居起来做自己的研究,没有电话、没有邮箱,别想联系到他们。

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块时间用来深度工作,另一块时间到红尘中走走,荣格和格兰特都是如此。

节奏哲学:把深度工作和肤浅工作的时间分配,用严格的日程安排固定下来,每天留出固定时间用于深度工作。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把对工作的焦虑化解为一连串固定流程,不需要每天再耗费心理能量去启动,去克服。如每天6点半起床到7点半看书,每天完成100个俯卧撑就在日历上打个√。节奏哲学更适合大部分的普通上班族,毕竟你不能连续消失好几天,老板邮件也不回。

新闻记者哲学:在繁忙的事务中,培养自控力,能随时在肤浅工作和深度工作之间切换,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著名传记作者艾克萨森就是这样的典型,在聚会的间隙,他就能随时转入写作模式,才写出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史蒂芬.乔布斯传》。

如何在碎片化日常中深度工作,你要使自己的环境尽可能支持你的工作,下面是一些小建议:

1.断舍离:赖安决定简化生活,他将大房子里几年买的东西都打包了起来,搁置在储物间,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就取出来放在原位,一周后,他发现大部分物件仍在箱子里,如此,他便扔掉了他们。对于社交生活也是如此,微信朋友圈、微博、Linkdle in、优酷,你停用30天看是否影响什么,如没有,就卸载。

2.固化工作环境:保持工作地方布置不变,放书的位置、墙上张贴的东西、杯子的位置、写字的笔、所有一切都要固化,是为了减小自己在这些方面可能花费的注意力。最好还能设计个仪式,比如“为了部落,我要开始啦”给自己一种庄重感,不到预设时间不准退出。

3.敢于关机

作者给自己定的固定行程是5点半前结束工作,你可以制定一个合适自己的时间,然后关掉手机。第一,这样可以严格保护自己的深度时间,其次能倒逼自己在固定时间段内做重要的事、寻找提高效率的可能。实在做不到关机,就把手机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4.放心大胆地与外界失联,你并没有那么重要

敢于直接明确地拒绝别人请求而不是说“我不确定自己有时间,但我可以先帮你看看文件”、敢于向别人挂出“请勿打扰”保护自己得时间。要敢于离线,人们往往会尊重你隐身的选择,哪怕是客户,只要你能够很好地决定你离开的时间段,并已提前公开告知而且在这些时间段之外,你要能容易联系到。

5.要有大手笔

原定计划每周两篇文章,写不下去了?一咬牙一跺脚狠心买个上万元Macbook air,时刻提醒自己每次的未完成都愧对这只本本。JK罗琳在家中写不下去《死亡圣器》时,就住进了苏格兰最奢华的酒店套房,浪费的每一天都是上千美元的损失。有一位演说家,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时,才能最专注,在他刚签了一本新书之后,他要在两周内完成。于是他做了件疯狂的事,他预定了来回美国和日本的航班商务舱,到达日本后在休息室喝两口咖啡,然后再乘飞机回来,来回4000美元,却让他30小时内完成了手稿。

6.邮件默认模式:不回复

对于收到的电子邮件,知名学者们的默认反应是不回复。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他们认为使用电子邮件时,使收件人相信邮件值得一读是发件人的责任。如果你的邮件不够有说服力并且不能充分降低教授回复邮件所需的精力,那么你就得不到回复。“您好,我是张小明,今天顺便路过贵司,想拜访您聊一下可以么?”这种邮件或电话都应默认不回复,不参与。

7.切勿陷入二元论:认为要么完全深度,戒掉互联网、手机社交,要么就索性在网络世界与肤浅中沉沦。但现实是你都不可以处于两个极端,君子善假于物,现在这个世界往往是具有如何与机器打交道的人更容易成功,所谓“机器智商。”

即使说了千般道理、有充分的科学论证也只能激励你走到某一点,没有结合自身做出改变的意愿,就像运动员有科学方法却没有训练养成的习惯,都是徒劳。其次,深度与专注也不仅是在工作与学习上,娱乐也是,无聊也得专注地无聊。如果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疏于锻炼、暴饮暴食,那么他也很难养成长时间的专注,也很难获得一个持久的人生结果。

“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

相关文章

  • 高效15法则

    教你如何管理时间,苹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书名:《高效15法则:苹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作者:凯文...

  • 成长 |《高效15法则》

    教你如何管理时间,苹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书名:《高效15法则:苹果、谷歌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作者:凯文...

  • 读书推荐

    上班人必读书 第一本《深度工作法》鸿智博著[互粉] 不论男女[蚁人][黄蜂女]《深度工作法》是一本让你更了解自己的...

  • 学员+26组+懿慧+【202002训练营+W2D3深度工作】

    I:重述原文 【What】深度工作法:结合日常习惯,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至最小,使大脑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

  •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 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诺特伯格,瑞典人。他不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而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和实践...

  • 番茄工作法(4组 吕长勇)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几乎是每个实践时间管理的人都会接触的方法,简单易行,尤其是当你需要深度工作的时候,番茄工作法无...

  • 私人读书笔记——《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 关于作者诺特伯格,瑞典人。他不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而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和实践者。 关于本书...

  • 番茄工作法

    每天看本书,今天了解的书是《番茄工作法》,作者诺特博格,他不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而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和实践...

  • 深度工作法

    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概念人们已不陌生,就是指一个人全情忘我时进入的一种状态,可以打游戏、写文章、打篮球时怎么投怎么中...

  • 你有没有过同时做两件事,结果一件事都做不好的情况?

    你有没有过同时做两件事,结果一件事都做不好的情况?不论是番茄工作法、单核工作法,还是深度工作法,都明确指出人是不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工作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bn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