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石破天谈紫砂:再聊聊紫砂壶泥料的真真假假

石破天谈紫砂:再聊聊紫砂壶泥料的真真假假

作者: 石破天紫砂老程 | 来源:发表于2022-05-08 18:27 被阅读0次

    近来看到了许许多多关于紫砂泥料的新名词,不知是人为杜撰还是于紫砂矿中又有新品种发现,抑或是老且孤陋寡闻?但即使是人为编造蒙骗消费者也有情可原,毕竟现在是经济时代,任何所作所为都会不由自主地或多或少的和利益挂钩,环境如此,也就不必强求“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站出来说真话了,真话往往比屁话难听,也往往更不容易让盲从者相信。至少,老且宁可相信屁话,也不愿意相信编造出来的真话。。。。废话少说,言归正传,否则只能是言不对题,屁话连篇了。。。。

    先说说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土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没有人提过。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也都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市场及玩家又怎会知晓这些内容的真伪呢?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内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对于市场玩家而言,想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文章,跟着凑凑热闹而已。

    比如“清水泥”这个名称,玩壶的都听得耳朵起了老茧了,但究竟何谓清水泥,估计绝大多数人没有真正的认知。十几年以前的五个紫砂厂,都有各自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配制工厂所需要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都有五至八种以上的品种。而大多数品种的配制都需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不同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添加一些金属氧化物分散混入,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有害制坯的游离硫酸盐。只有那种用同一种泥矿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泥才叫“清水泥”。按理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天然纯矿泥料,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人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而现在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是在卖概念。

    至于添加“化料”的问题第一.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而民国以来,色料使用就更加普遍。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客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于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点精神安慰,到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

    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蔬菜、水果都是用农药化肥的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第二在紫砂陶土中确有一些化学性质活泼的无机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铜,氧化铅等。原因是这些氧化金属性质“软”,在水中就很容易析出游离离子,更何况茶水中有许多酸碱物质呢?事实是市场上可能会有添加了那些活泼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壶,但毕竟还是少数。而那些“看壶”,为了某种色调效果,虽然添加了不能使用的东西,但基本上没有人用来泡茶,也就大可不必太计较了。第三.为了追求色泽效果,在泥料里所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质稳定的氧化色素以后,一定要将所制茶壶的结晶度烧足、烧透,否则,制取色素过程中所残留的一些没有完全反应的金属离子,还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柔酸和某些生物碱的茶水结合而被喝进人体,这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

    问题是某些需要色彩表现的茶壶,往往是不允许烧足温度,否则就颜色不保。因此,只要不去挑选花花绿绿或半生不熟的茶壶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和担心紫砂茶壶有没有毒害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配制泥料时所加入的碳酸钡(除霉剂),虽然是微量,要是没有足够的温度烧结,万一在茶水作用下产生游离钡所导致的结果到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壶体的烧结程度最最关键。

    而事实上,吃足窑火的紫砂茶壶才能算好壶,尽管烧透会出现一些铁质疵点,这却是天然好矿源所难免的,而烧足的壶使用以后产生的效果也会显得特别美好。清代的大亨壶真正是好!他的壶方方面面都十分讲究,火候也烧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点“过火”,而这又偏偏是大亨壶的一大特点!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再来说说紫砂泥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

    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料)→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规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分)→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黑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而原料总厂所产泥土的90%以上是供应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除从黄龙山矿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然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现在许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附近的矿土似乎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富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

    这个问题,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的一本书里有提到过。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标准,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似乎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事实上,要真正认识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如果没有下工夫认真地逐一考察采集;如果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和“法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

    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青”,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几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槽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槽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无论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越。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样一来,底槽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

    当然,不管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几年新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而随着紫砂市场不断扩大,这些杂泥也就随之而成为高档原矿的上品了。

    因此,为了维系市场的需求,势必只能寻找其他可以代替的泥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破天谈紫砂:再聊聊紫砂壶泥料的真真假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bq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