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早就对新开流肃慎文化进行研讨,但真正有组织、有规模地研讨是2010年开始的,五年来,这一研讨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社联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市名人协会、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市收藏家协会等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全市共写出了近100余篇论文,并在各级研讨会上进行交流,还出版了《肃慎文脉》、《新开流肃慎文化研究》、《新开流肃慎文化初探》、《鸡西地域文化浅说》等著作。鸡西研讨新开流肃慎文化已进入全省前列,进而提高了鸡西的知名度,得到全国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于2012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鸡西肃慎文化之乡,并把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设在黑龙江工业学院。我是这一研讨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我和大家都深感受益匪浅。目前鸡西的新开流肃慎文化研讨正在不断深入,今年鸡西将以肃慎文化为中心召开黑龙江东疆历史文化研讨会。所以,鸡西对新开流肃慎文化研讨只有进行式,没有结束式,只有深入进行,没有止步不前,前面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对新开流肃慎文化,我们已经走近了,也走进去了,但没有走远,尚未走向深处。广大群众的肃慎文化意识,借助肃慎文化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还不够高。我们必须高举新开流肃慎文化这一名片,把研讨、宣传、和传承继续深入下去。
近几年对新开流肃慎文化我虽然写了一些文章,但由于不断地学习、考察,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了,越往里面走越觉得进去了而走不出来,许多问题处在朦胧状态,得不到正确地答案,这种状况逼我去读书、去探索。近年来我反复阅读了杨占风所著的《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和黑龙江文物研究所所编的《文物·黑龙江》,陈芳芝所著《东北史探索》,王巍总主编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使我有了新的收获。
杨占风,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写过数篇考古文章发表,而他2013年11月所写并出版的《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一部杰作。它不限于研究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注重搜集中、朝、俄三国及日、韩两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资料,并加以整理,进行跨国境综合性分析,获得很大成果。正向该书序言中所说“即以世界观点认识中国的遗存,从而看清中国的考古遗存在世界的位置。因此,此举可以说是对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贡献。”我读过中、俄两国专家所写的中俄朝边疆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书,但此书对我的启迪最大,可以使我们从广阔的角度来认识新开流文化遗存,及它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重要位置。该书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遗存,概括了三个自然地区、六个时段、六个时空框架、三大纹系(五种纹类、四个时期)我把它做简要整理,供参考用。
三大自然地区古文化的遗存: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古文化遗存;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古文化遗存;乌苏里江流域古文化遗存。
六个时段:从考古遗存进行分析,三个文化区域划分公元前六个时段。(BC为公元前代表符号)
第一时段BC5500∽4500年
第二时段BC4500∽4000年
第三时段BC4000∽3500年
第四时段BC3500∽3000年
第五时段BC3000∽2500年
第六时段BC2500∽2000年
三大文化区域六个时空框架表
[if !vml][endif]
文化
时段
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
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
乌苏里江流域
六
BC2500
∽2000年
小珠山上层文化北沟-新岩里二组文化东风-西浦项五组-奥列尼二组文化
金谷-西浦项-扎伊桑诺夫卡文化(晚期)鲁德纳亚集合12遗存
五
BC3000
∽2500年
三堂一期-堂山上层文化
金谷-西浦项-扎伊桑诺夫卡文化(中期)
四
BC3300
∽3000年
小珠山中-堂山下层文化晚期
金谷-西浦项-扎伊桑诺夫卡文化(早期)
BC3500
∽3300年
小珠山中-堂山下层文化早、中期
三
BC4000
∽3500年
后洼上层-细竹里二组文化
小南山M1
二
BC4500
∽4000年
小珠山下层-美松里下层一组文化
迎花南山HI-罗津-博伊斯曼文化
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晚期
一
BC5500
∽4500年
博伊斯曼一组类型
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早、中期
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分期对照表
类别
国别
俄罗斯境内
中国境内
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
晚期 鲁德纳亚晚期 新开流文化晚期
中期 鲁德纳亚中期
新开流文化早期
早期 鲁德纳亚早期
乌苏里江流域中、俄境内新石器文化对比表
时段 段
类别
新石器文化
中国境内
俄罗斯境内
一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新开流文化鲁德纳亚文化
二刀背山一组遗存刀背山一组遗存
三小南山M1小南山M1
四金场沟——鲁德纳亚集合12遗存金厂沟遗存鲁德纳亚集合12遗存
五龙庙山——青树林遗存龙庙山遗存青树林1遗存
三大纹系、五种纹类示意图
纹 系
纹类
元素
构 图
线纹系
线纹
划线纹
点纹系
印点纹
划点纹
堆纹系
堆纹
三大纹系四个时期
时
期
时 段 纹 类
第一时期
第一、二时段BC5500~4500年
BC4500~4000年
印线纹、印点纹。
印线纹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代表性文化为小珠山下层—美松里下层文化。
印点纹主要分布在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和乌苏里江流域两个地区。代表文化为博伊斯曼一组类型、迎花南山H1—罗津—博伊斯曼文化—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
第二时期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四时段
BC4000~3500年
BC3500~3300年
印线纹被划线纹取代,印点纹继续使用并在划线纹影响下衍生出划点纹。
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印线纹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划线纹。代表文化为小珠山下层—美松里文化结束,后洼上层--细竹里二组文化和小竹山中层—堂山下层文化的先后兴起。
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印点纹继续使用,划点纹开始出现。代表文化为金谷—西浦项—札伊桑诺夫文化早期遗存。
乌苏里江流域,小南山M1目前尚无发现陶器,还无法对纹类作出分析。
第三时期
第五时段
BC3000~2500年
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划线纹退居次要地位,堆纹成了主导纹类。
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划点纹成了主导纹饰,印点纹处于从属地位,进入了划点纹与印点纹并用时期。代表性文化为金谷—西浦项—扎伊桑诺夫卡中期。
乌苏里江流域,目前未发现该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无法进行纹类分析。
第四时期
第六时段
BC2500~2000年
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仍然保持第三时期的态势,为以堆纹为主导、堆纹与划线纹并用的格局,代表文化为小珠山上层文化和北沟—新岩里二组文化。
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文化逐渐形成统一的局面,纹类也自然统一。堆纹发展占主导地位,部分划点纹直接被划线纹取代,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少部分印点纹和划点纹继续使用。
可以看出第四时期,三个区域的陶器纹类总体特征一致,以堆纹为主,堆纹与划线纹并用,形成了纹类统一的局面。
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掘和调查表一
地区
类别
境 别 发 掘 调 查 计
鸭绿江以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 中国 18 49 67
朝鲜 10 4 14
图们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
中国 5 13 18
朝鲜 4 9 13
俄罗斯
19 5 24
乌苏里江流域地区
中国 2 17 19
俄罗斯
10 8 18
计三个地区
三个国家
68 105 173
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掘和调查表二
地区
类别
国 别 总 数 调 查 发掘及占总数比例
三地区
中国 104 79 25
24.4%
朝鲜 27 13 14
52%
俄罗斯
42 13 29
68%
三个国家
173 105 68
39.2%
2011年12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李陈奇主编的《考古·黑龙江》一书,它是我省文物考古的权威书籍,不仅是几十年来我省考古研究梳理的成果,也是今后考古研究的基础。正向该书序言中所说:“一方面,是对黑龙江考古的发展做一次阶段性的学术总结和检阅;另一方面,也是把阶段性的成果向社会做一公布和普及,引领大众对黑龙江区域古代文化和文明化进程产生科学的认识和较深层次的思考。”阅读此书后,会对黑龙江文化遗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新开流文化遗存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我深深感到上述两本书的内容互相对应,作为学习研讨古文化有很大的参考性。
《考古·黑龙江》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通过对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和三江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考察分析,初步建立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编年序列,并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现抄录如下:
第一阶段(公元前5500∽前4000年)。这一阶段有新开流文化、振兴一期甲类遗存、小南山遗存、小拉哈一期甲组遗存等。
第二阶段(公元前4000∽前3000年)。这一阶段有亚布力文化、倭肯哈达洞穴遗存、莺歌岭下层文化前期等。
第三阶段(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这一阶段有莺歌岭下层文化后期、昂昂溪文化。
从上面所摘抄的材料,可看出,两本书所展示的数据基本相对应,大体一致,所分析的观点与看法相吻合,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文物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和历史时空,可以作为我们相互对照参考的重要工具资料。
学习几部书籍和有关材料甚是感悟深深。感悟最深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来学习研讨新石器时代文化。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共同处在一个整体中,叫做不同而和、和而不同。从上述三个文化区域的文化遗存来看,联系的那么密切、那么贯通、那么鲜明,这无论从文化内容的传承上,还是从年代的时段和纹饰的发展上,及地域的分布上,其脉络十分清晰。所以,当我们了解研究某一文化遗址及其文化内容时必须了解研究其它文化遗址,否则可能产生偏颇现象。2010年鸡西在虎头镇召开首次我省东部地区历史文化论坛时,会议就明确地提出,要以肃慎文化为基础开展对我省东疆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这也是首次提出东疆文化这一概念,会上共交流30余篇文章,其中我写了《关注黑龙江省东疆文化的研究》一文。东疆有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七个地级城市,人口1100万,有共同的中俄边界和近邻日、朝、韩,有共同三江流域和白山黑水,有共同古老民族肃慎族及其族系,有相似的历史沿革。这些恰恰和前面提到的几部著作的看法相吻合。经过几年的研究,可以对东疆文化做如下界定:历史以来,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由黑龙江东疆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利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作为地理空间,所创造的以肃慎文化为基础,以华夏族系文化为主体,以江、湖、河文化为链条,以新开流肃慎文化、闯关东文化、抗联文化、北大荒文化、矿山文化等优秀文化为资源,以民族文化融合为特色,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形式为特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的地域文化。这种界定体现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自然与社会、人与历史、民族与民族、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这种界定是以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肃慎文化以来的历史文化联系现时文化的实际状况所做出的表述。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所以,任何文化都是与人类的活动相联系着的,人类包括古人和现代人,以血脉为主组成的氏族,和以氏族联合所形成的民族,他们在向客观世界作斗争中,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文化。文化逐渐打破了地域、时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相联系而存在,不是以孤立而存在。历史文化的联系性,早已被广大文化研究者所共识,也被广大群众所认同,但实践起来却不那么自觉和自信,往往表现出局限性。我试图打破我在学习中的缺识,在2010年的《关注黑龙江省东疆地域文化的研究》一文中陈述该地域文化的联系性。而在2013年我写的《研讨肃慎文化的联想》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认识、研究和处理十大关系: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关系;肃慎文化与鸡西地域文化的关系;肃慎文化与黑龙江省东疆文化的关系;肃慎文化与肃慎族系文化的关系;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肃慎族系之间及其文化的关系;肃慎族系与中原民族的关系;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及其与肃慎文化的关系;肃慎文化与现时代文化的关系;肃慎文化与萨满文化的关系。上述十大关系主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答案,而是和同志们一起进行探索的参考题目。值得高兴的是,鸡西同志在对上述文化内容的研讨中有了一定进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前面所提到的几部书和摘引的一些数据和资料,已回答了上面所提出相联系的一些关系问题。
一、说明了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部所居住的少数民族是以肃慎族系为主的,又是秽貊族和夫余族相接触、交流、融合的地方。我国古代先秦的东北地区就其民族分布来说,大致可划为东北、西北、中、南四部分。东北部为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即北起外兴安岭(今俄罗斯境内斯塔诺沃伊山脉),东临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的广大地区,分布在这里的是肃慎族及其后裔。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和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额尔古讷河一带,这里是东胡族,包括鲜卑、室韦的祖先生活的地方。松花江上游、嫩江一带的中部地区,居住的有夫余、秽貊族等族。南部的辽河下游流域,居住的有汉族和沃沮族,以及其它一些迁移不定的少数民族部落。三个文化区域的调查及《考古·黑龙江》所示,其文物古迹正好反映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北部的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现象。
二、文物古迹不仅说明肃慎族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交汇、融合现象,纵观看更反映了该边疆地区肃慎族系的内部先后发展关系。肃慎族系是我国东北唯一保留下来少数民族族系,而其它民族迁移或消亡或融合到其它民族未能形成一个民族族系至今。肃慎族系共有六个名字,不是改变民族而是改变名字。先秦称肃慎、汉魏称悒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宋、金、元、明称女真,满清称满洲(满族)。一个民族六个名字形成肃慎族系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三个文化区域的发掘与调查充分证明这一点,三个区域的文化现象特别反映了肃慎族系的文化现象。
三、从陶器纹饰的内容上看,三个文化区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表现了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关系。研究讨论古文化最重要是分析文物中的陶器,尤其是分析陶器上的纹饰。纹饰虽然不是语言符号,但它是先人的生产、生活的代表符号,分别代表着渔猎文化、农业文化、畜牧文化与手工业文化等。三大纹系、五种纹类中由线纹系向点纹系发展再向堆纹系发展,由线纹、划线纹向印点纹、划点纹发展,再向堆纹发展,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出人类由距今7000多年到距今4000多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进化过程。在文化遗存的陶器物上同时存在几类纹饰,说明在历史发展的先进文化中也还保留旧的文化器物。就像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转化过程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还保留着打制石器一样,这并不奇怪,正说明人类进步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进化过程。如果把三个文化区域新石器时代的纹饰,四个时期分布图画出来,即可看到第一个时期以印线纹、印点纹为主;第二个时期以划线纹、印点纹、划点纹为主;第三个时期以堆纹、划线纹、划点纹、印点纹为主;第四个时期的陶器纹饰均以堆纹、划线纹为主,而且连成一片,用线圈起来,就像一个散开的大鱼网,网络了三个文化区域里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的数量到目前为止约有173个以上,它们的文化现象连结着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原地区等,也透视出东北古老的肃慎族系,秽貊族系、东胡族系与华夏族系的联系,反映了中国是大而统一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多而统一的民族,这在世界上是没有的。
四、从年代上讲,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的连续性。历史的过程和传承是以年代为代表符号的,离开了年代这一符号就看不清历史的连续性,而年代除了有文字的记载之外,则主要是对古文化遗址物器的鉴定所得到的。《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一书把年代划为六个时段,第一时段定为最早年代公元前5500∽4500年;第六时段定为最晚年代公元前2300∽2000年。二者之间隔着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各自的年代符号。这就是说,三大文化区域的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在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考古黑龙江》一书把黑龙江新石器时代编年序列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5500∽前4000年)。第二阶段(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第三个阶段(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这两部书不仅划分了时段还进行了年代的划分。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所表现出来的年代连续性是非常鲜明的,黑龙江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在公元前5500年∽前2000年之间。说明古文化不仅在文化内容上有着传承性,而在年代上也有着连续性。三大文化区域及黑龙江省考古新石器时代最早者为公元前5000多年前,已处于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代”,基本与东北其它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相同步。
当然,目前所表现出的文化的传承性和年代的连续性并不能说是完美的、或绝对全面的。其中还有着断续现象。比如三大文化区域的乌苏里江流域文化就没有发现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的文化遗存。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就没有第一时段文化遗存。而在乌苏里江流域中俄境内新石器文化对比表中所分的五个时段里,俄罗斯境内没有发现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的遗存。同时也说明,在三大文化区域和黑龙江文化区域,还没有发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即公元前8000年∽前7500年(距今10000年∽9500年)的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在中国的年代约在距今180万年到距今10000年之间,距今10000年为新旧石器时代划界的年代。从对文化遗存的发掘情况看,尚有很大缺欠。如三大文化域发现共有173处之多,只发掘了68处,占总数的39.2%,尚有105处只限于调查没有发掘。而乌苏里江流域中俄两国共有37处只发掘了12处,在中国境内只有新开流、小南山两处,这必然使我们的认识有局限性。这种短缺现象和工作上的不足,等待我们去努力发现与辨认及填补。需要说明的是距今10000年以上的文化遗存基本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那不属于新石器文化研究之列,暂且不谈。
五、新开流遗存的年代及其重要地位。关于文化遗存的年代基本根据是对文化遗存器物的C14测定,这是目前唯一比较科学的方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绝对年代。其实绝对年代并不绝对,因为多数测定年代数字后面都有一个±数字,新开流遗存M5人骨C14测定距今为5430年±90年,树轮校正距今6080年±130年,这两个数字为通用的绝对年代。朱沿平教授所写的《新开流文化陶器的纹饰及其年代》一文中根据黑龙江下游、穆棱河下游、乌苏里江两岸文化遗存的数据作了分析,文中说“这里的新开流文化存续年代大体上距今7500年∽6500年以前这个范围,也就是说新开流文化基本上是7000年前左右的遗存”。文中又说“新开流遗址只有1个C14数据,虽然测定的年代值是5430±90(树轮校正值6080±130),但所测标本为人骨,而用人骨测定的年代有时会出现偏晚的现象,所以,故而言之,似乎鲁德纳亚和鬼门洞穴测年更为可信。”“可以说新开流文化的年代大体上在7000年前左右。这一年代与我国的兴隆洼,后李、裴李岗等文化的编年或可对应。”2014年夏朱沿平来鸡西考察新开流文化遗存并参加鸡西2014年度新开流肃慎文化研讨会,他在会上讲话说,当年文中所提新开流文化距今7000多年前的数字可能有些误导,2014年我和他在电话中他说应该是距今第6000年∽第7000年之间。他讲的7000多年前左右并没有跳出第6000年∽第7000年之间的年代范围,而后者第6000年∽第7000年也没有跑出7000多年前左右的年代范畴。我认为他讲的这两个数字并不矛盾,也就是说7000年前左右这个数字还是可认定的,谈不到误导与不误导。这从别的材料中也可得证明。2011年12月出版的《考古·黑龙江》中说:“通过对新开流遗址所出人骨进行测定,并结合对俄罗斯滨海地区出土的同类遗存比较研究,推定新开流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500∽前4500年间”。《 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一书中提供的资料也和7000年左右相一致。目前属于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C14测定的数据有10个。鲁德纳亚遗址3个分别为距今BP7690±80年、BP7550±60年、BP7390±100年。鬼门洞穴遗址5个,分别距今为BP6825±45年、BP6710±105年、BP6575±75年、BP6380±70年、BP5890±45年。莫里亚克雷博洛夫遗址1个,距今为BP4160±60年。新开流遗存1个,M5人骨距今为BP5430±90(半衰期5730年),(树轮校正值为BP6080±130年)。从上述数字可知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晚期年代为公元前BC4500∽4000年,其早、中期的年代为公元前BC5500∽4500年。也就是说其早中期的年代距今Bp7500∽6500年。按此推定新开流遗存文化年代距今为7000年左右,尚属于7500∽6500年之间。饶河小南山文化遗存M1在黑龙江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划为第一阶段,(黑龙江编年续列其划为三个阶段)新开流文化遗存为同一阶段较晚,初步判定公元前BC4500∽4000年,晚于公元前BC5500∽4500年,但在饶河博物馆的数字是距今5000年∽7500年。而《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一书中,把三个文化区域划六个时段。把新开流——鲁德纳亚划为第一时段,为公元前BC5500∽4500年,而把小南山M1划为第三时段为公元前BC4000∽3500年。可见几个数字说明,小南山M1虽然晚于新开流文化遗存,但未跳出公元前BC4000∽4500年之间的年代,可比较说明推定新开流文化遗存7000年前左右是合适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一书中专门对辽宁沈阳新乐遗址下层与新开流文化遗存做了比较,视为同一文化类型。新乐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C14测定年代距今6800年∽7200年。新开流文化遗存上层M5号墓人骨C14测定年代距今5430±90(树轮校正为6080±130年)值得注意,人骨测定为上层,而没有测定下层,当然年代要晚一些。在比较中说:“新开流与早期的新乐比较,两地同样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都出现了农业和家畜(新开流遗存未出现农业与家畜);不同的是新乐的生产水平比新开流进步(说明年代较晚),而新开流的细石器工艺水平要高些(说明新开流文化的特色),如新乐没有横剖三角形石斧。新开流文化是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地区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菱形纹和鱼鳞纹在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的捷秋赫遗址下层及孔东、苏丘岛、布松港等遗址也出现过。新开流文化大体分布范围是,北到黑龙江下游,南到兴凯湖,东到日本海,西到松花江下游。”这个比较再一次说明新开流文化遗存的年代和新乐文化遗存年代是相同的,另外也再一次说明新开流文化遗存和东北地区的广大地区文化遗存相联系性。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教授魏国忠,他是1972年当年发掘新开流文化遗址5位人员之一。他在《新开流文化与肃慎族系先民的历史渊源》一文中,作了明确的表述。文中说:“通过对所出土人骨的测定并结合对俄罗斯滨海地区出土的几类遗存研究,‘推定新开流年代约在公元前5500∽前4500年间’(考古·黑龙江2011年,第60页),即距今约7000年前而比原来推定的6000年又提前了1000年时间。是迄今为止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带发现和发掘的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从上述提出的科学检测数字和相互比较的年代数字,新开流文化遗存的年代M5C14所测定的数据是肯定的,对推定距今7000年左右也是可以认定的。
综合上述,新开流文化在黑龙江省及其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考古史和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全国它和仰韶文化相对应,在东北它和红山文化、新乐文化相对应,在黑龙江省它和昂昂溪文化相对应,在鸭绿江、图们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它和俄境内的鲁德纳亚相对应,按考古时段排在了第一时段,它在黑龙江省及东部地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列在考古阶段的第一阶段,目前呈现以新开流文化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的态势。所以,鸡西被称为肃慎文化之乡,把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设在鸡西的黑龙江工业学院,新开流遗址为东北古老民族肃慎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是黑龙江省文化最早发生地之一,鸡西地域文化起始于新开流,鸡西地域文化的最早基础是新开流肃慎文化,新开流遗址可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013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提出“新开流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因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三江地区,分为早晚两期。”新开流文化为黑龙江省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器以压制细石器为大宗。陶器主要为筒形罐、钵,纹饰较为繁杂,有刻划纹、戳印纹,以鱼鳞纹、菱形纹最具特色,经济以渔猎为主。在谈到人的种族(人种)时指出“国际上多采用三分法的种族分类,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等3个亚种,每个亚种又包括多个类型。”在蒙古人种的分类中指出“古东北类型,中国先秦古代居民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代表人群有新开流文化居民、小河沿文化居民、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西团山文化居民、庙后文化类型居民、平阳墓葬居民、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居民、关马山石椁墓居民和水泉墓地居民。”上述说明了新开流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新开流文化居民为蒙古人种的分类古东北类型的首位。
2012年我在《新开流遗址——历史的见证》一文中,谈到新开流遗址的历史地位时写到“新开流墓葬展示了肃慎族人的年龄结构、生理结构等,为我们研究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研究东北肃慎族系人的来源提供了资料。我们相信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古文化遗址的深入发掘,会对人类起源、民族的结构、人类社会学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该文的看法和大辞典的内容基本相吻合。
作为肃慎文化之乡和作为鸡西人宣传、研讨、传承肃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高举新开流肃慎文化这一名片,深入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鸡西地域文化。我们应当把新开流肃慎文化的宣传做大、做深、做广泛。鸡西应当成为宣传、研讨、传承肃慎文化的表率,在宣传、研讨、传承肃慎文化的活动中,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这是鸡西人应担当的责任。
2015年5月12日
参考或摘抄资料:
《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及乌苏里江新石器研究》
《考古·黑龙江》
《新开流文化与肃慎族系先民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d�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