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校文化
一 回顾
我认同“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的说法,来到实小的第二年,就是2017----2018学年,我认真思考不断追问: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关于文化的话题,首先是弄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它的核心是什么?通过读书理解到:学校办学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每个学校的校训就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有了校训,再提炼校风、教风、学风,这是学校文化的理念体系。文化有生成性还有引领性,我们的出发点是凝练出具有实小特点的理念体系,不移植别人的、不拍脑袋随意盲目确定。我们认为:有了办学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理念系统、课程体系、学子气质、教师发展等等,就都有了灵魂。
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做工作,问历史-----向老校长请教实小是怎么起步又是这么发展的;问现实-----和中青年老师座谈,听听老师们的愿望,了解老师个人成长中关键因素;问未来-------倾听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对学弟学妹的建议;问社会------在家长层面进行问卷调查,听听家长对学校的愿望等等,从各种声音中去辨析、提炼,从大量数据中去寻找关键要素,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但最终有了自己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因为水平有限,没有更高一级的专家的指导,我一直对提炼出来的理念体系不太满意,需要在接下来的办学实践中再完善。
办学体系总架构图示(略)
二 观察
2019年7月13日,我们一行14人走进清华附小,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感染性超强的教育环境、墙面和空间都在说话的场景直击心灵,对此,我很敏感,我在寻找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初入清华附小那面校墙上的大字从眼帘到脑海-------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我们所见之处,除了少量的国家要求、学校理念解读,从墙面到空间,占有绝对“版面”的是儿童,是儿童的样貌、儿童的作品、儿童的故事、儿童的活动、儿童的成绩、儿童的榜样、儿童的伙伴等等;其次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他人---老师,卓越老师的样貌、作品、故事等。如果我们不走进校史馆,大家不知道这个学校的校长是谁?行政干部有哪些?因为这些人是隐在儿童背后的人,是举起儿童的人!1915年清华附小创建时名为“成志学校”,清华附小的校训是“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跨越了百年,而“成志”一脉相承。窦桂梅校长曾说:“成志教育”就其理念而言,始终聚焦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成志教育的理念有怎么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怎么落实下来的呢?我一直认同“课程是唯一的育人载体”,也主张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用课程来规范。我大体知道清华附小的课程设置是“1+x”体系,我试图解读一下,清华附小是怎么通过课程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他们的核心素养又聚焦了哪些呢?
1.首先,我们从环境的布置上找到了“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解读。
2. 在7月13----7月14日,我们参加了语文组、数学组、美术组的培训活动,从活动中,能了解到的是:附小对新入职的老师在选拔上的严格;校内培训组织的高端和系统;团队培养和青蓝结对工作做得扎实;分校的老师和联盟校老师得到的智力帮扶力度较大;从说课的内容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形成给予的高度的重视,有具体的方法。因为时间太短,研究不深入,对于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好像找不到答案。
三 启示
早就知道,学校办学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来设计“怎么培养这样的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但在工作中,往往又忽视了把这个想法落地,去了清华附小一趟,又一次强烈的感受着其重要性。
1.最直接的就是环境布置为理念服务。我们实小提出的“自主 求真”,反映到环境布置上应该是怎么体现呢?不靠广告公司的精心打造,而是我们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思路设计,是不是就体现了“自主”?我们不喊口号,不做移植,我们把自己认为的最真实的东西展出来,是不是就算“求真”?
2.其次,关于课程的设置。新的学期,实小需围绕着“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新儿童,我们研读一下教育部提出的三大类、 六大核心、18个基本点的要求,根据我们的当地资源、师资力量进行选择,明晰实小的课程体系。
3.管理,管理有服务的职能,为了实现理念而服务。强化年级部的自主管理,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评价机制上再下功夫,进行改进,更合理,有促进性。
4. 育人目标,是办学的关键。这些年,我们听到过许多学校的提法,比如“成志教育”“品格教育”“未来教育”“信心教育”“希望教育”等等,其实不管是什么教育,都是说了一个育人目标的角度而已,都是想根据自己的特点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
5.愿望,如果能去清华附小跟岗,真是太幸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