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对内卷的压力,小刚不甘躺平,于是囤了一大堆付费课程,下载了几十本电子书,收集了很多学习类APP,一有时间就在里边连轴转,立志成为卷王。
半年过后,他发现,每天过得这么累,学了还是忘,也用不上,根本没什么收获。
他又陷入了新的迷茫:他天天打卡,日日坚持,难道只是感动了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716d80bcdb75ed9f.png)
也许真的是这样。很多人,也像小刚一样,喜欢待在学习表层。
一方面,学习表层属于输入,大家都懂,输入比输出爽多了。
另一方面,学习表层的收效很“明显”,它甚至会以极其巧妙的方式伪装自己:
一年读xx本书、听xx节课,能用精确华丽的数字展示出来。
但这个人到底改变了多少,却是很难量化的,甚至于如果没有改变,说出来不是很尴尬吗(#-.-)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的学习力。
怎么学最管用?你需要掌握四个要点:匹配、关联、深度、反馈。
01 匹配,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我室友池恩,练英语听力,每天听15分钟,这个任务说不上很难,又不算简单,她每次都往舒适区外围磨蹭一丢丢,坚持了400多天。
有一回她突发奇想,想把基础时长拉到30分钟,结果第二天就觉得压力山大,坚持不下去,又调回了15分钟。
其实,一个人能把好习惯坚持到400天,已经相当厉害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8d0d2ee3e2ff0e44.png)
每天15分钟,这样在拉伸区(舒适区边缘)努力的话,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踮起脚尖能够得上,但也不会难于上青天。
久而久之,原有的舒适区就会慢慢扩大,能把先前的拉伸区、甚至困难区也塞到舒适区里,从而开启下一轮提升。这就是“匹配”的魅力。
02 关联,打造认知晶体
依据神经科学的靠谱研究,所谓学习,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一句话,学习就是关联。
学了那么多东西,知识都从眼前飘过,却啥也没记住,这就是缺少了关联。
罗振宇提到,只有把新知识缝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知识才能是你的,否则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了关联,知识就能从一盘散沙,凝聚为稳固的认知晶体,“学啥忘啥”也就不存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fbdd0f290c1d168b.png)
关联有3大要点:
第一,输入足够多,才能有关联的材料和基础。
常言道,将军难打无兵之仗,良工难建无砖之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围绕着你最关切的需求,用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找关联。
真正想赚钱的人,看什么都琢磨着能不能变现;常年写作的人,出去玩都觉得景点里有写作素材。
第三,找触动你的点,然后把触动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多问问自己,它能不能迁移到别的地方。
有人担心,只专注于触动自己的点,会不会漏掉什么呢?事实上,只有考试才需要在短期内查漏补缺。
人生是一场长期效应,随着你认知能力的提升,原来不能让你触动的,现在也能被你吸收。
只要持续学习、终身成长,我们并不会损失掉什么。
我们以为损失掉的,也许目前根本就吸收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3ae99b6a52bf482e.png)
03 深度,基于强关联的输出教授
找到触动点以后,怎样消化吸收,进行深度学习呢?
不妨来看看“学习金字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a1a898086f67b08b.png)
就我读《认知觉醒》来说,
如果我沉迷于“10分钟搞定《认知觉醒》精华”的听书专栏,那便处于学习最浅层的第一阶段。
浓缩的往往未必是精华,精华是浓缩不了的,一浓缩,就变味。
于是我不满足于听书,买了原书去读。这属于第二阶段,主动输入。我读着读着,遇到很多连珠妙语,于是抄了一大堆金句,敲出了7000字的原始笔记,这属于
第三、四阶段,罗列知识、初步提炼。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把学到的“成长权重对比”记在了每日清单上,尝试践行作者提到的好习惯,这就是
第五阶段,从知道到做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a301b8444bc53a8f.png)
实践过后,我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想把感悟分享出来。
于是我反复思考:《认知觉醒》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最出彩的地方又是什么?它的哪个点对读者最有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又建了一个新文档,叫做“《认知觉醒》二次笔记”,专门用来消化7000字的原始笔记,打碎原书的知识框架,寻找能为我所用的部分,去重建另一套体系,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输出教授。
周岭说:“关联就意味着,打碎各家知识结构,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深度学习,是基于强关联的输出教授。
这就是学习的第六阶段,完成知识转换性的创造。
在第六阶段,才算是真正读过一本书。
如果你经常处于输出教授的状态,那么,无论你是否拥有跟高手一样的水平,你都可以享有跟高手一样的视角。
深度学习,是专注,是跨界,是创造,是体系。
有了深度学习所带来的思考力,看娱乐八卦都能吐槽出不一样的花儿来。
04 反馈,进步的根源
经过前面这些操作,一个人打造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那么,这套认知能否跟现实吻合?怎么去完善它呢?这就需要主动找反馈,真正在现实中较量。
一方面,反馈得有“不怕打击”的心态。
有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亮眼,怕别人瞧不起。
真相是,每个人最关心自己的事情,就算有人瞧不起你,他也懒得说你,除非他闲得发慌。
而且,不怕打击是反馈的刚需,直白点说,就是厚脸皮走遍天下。
另一方面,要经常把打磨好的作品,勇于分享出去。
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愿意支持你的。高手的建议和鼓励,是新手期最珍贵的礼物。
写在后面
今天,我们聊了“学习”的四个要点:
第一,匹配,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递推式地前进。
第二,关联,寻找触动点,将新知缝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
第三,深度,知道做到,将关联到的知识,融合成自己的体系,并输出教授。
第四,反馈,检验成果,与现实互动。
学习是一生的精进,正如日本山本玄绛禅师在讲经时说: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共勉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35f2e55494d481f7.png)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精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32653/3bf320dcff8dbd5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