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20岁,无学业在身,父母们就开始为我们打算,该结个婚了。
到了22岁,家里的门槛已经络绎不绝,要嫁个人了。
挺到24岁,父母开始着急上火,夜不能寐,再不嫁真的嫁不出去了。
这可能是农村的普遍现象。
关于结婚,大都数人都只剩下了相亲这一路途。
在外面恋爱结婚,在父母眼里就三字儿:不靠谱。对方男孩怎么样,家里条件怎么样,将来他欺负你了怎么办,完全不清楚底细,丝毫没有保障。
相亲多好,对方家里有几斗米,养了几只鸡,婆婆好不好相与,这些都摸得门清儿,还离得近,想见随时可见,婚姻出现了什么故障,随时可以回来,或者亲自上门问候下亲家什么缘故,鞭长可及,有保障,踏实。
这是父母们的心声。
关于婚姻——
一、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儿,它作为一个纽带关系,连起了两个大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婚姻的时限太长,搞不好一辈子就搭进去了。二人不仅要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或者凶神恶煞地朝夕相处下去,不管有没有尽头;而且俩人还要合二为一地孕育出下一代,从此血脉相连的孩子提醒着他们最好能一辈子地过下去。
可见婚姻是个重量级的事儿,它远远不像谈恋爱,俩人看感觉说话,开心就腻乎,不开心分分钟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它讲究的是一个稳定性,就是要稳稳地俩人携手余生。
恋爱享受的是一个过程,婚姻重视的是一个结局。人家会问你交过几个男朋友,总没有人疯癫地来一句,你有过几个老公吧!
所以基于婚姻的稳定性,条件合适才是婚姻长久的最大基石。
而什么叫条件合适呢?
一,为人忠厚老实,负责任,外形条件不缺胳膊少腿,脸不歪眼不斜,一般即可。
二,经济基础决定性因素。比如彩礼钱一定要到位,二十万到五十万以致上限不等,不同地方不同价位。
三,离家近。最好是隔壁后门槛,在灶前炒菜喊一声,就能屁颠跑过来吃饭的距离。
这是父母们的心里标准,条件合适。
我们作为当事人,无法苟同,不屑,抵制,反抗。过年不回,过完年就跑,就是为了躲相亲。
这与我们心里期待已久的落差太大了,甚至有些面目全非。
年少时追电视剧,成宿成宿地陷在小说里,如痴如醉。里面的男主角们帅的无与伦比,酷的不近人情,温润如玉的不像话,年少却丝毫不受影响的才华横溢,万千光辉于一身,仿佛天上的太阳全照他一人身上了。
这样的天之娇子,却总是会爱上灰姑娘。不管多么冷酷他人,在心爱的灰姑凉面前,均化为绕指柔。
年纪渐长,现实把幻想一层一层地剥落,最终看清了些生活原本的样子,也认清了庸常卑末的自己。
王子也许真的会爱上灰姑凉,但我不是一只可以化茧成蝶的蛹,只是一只毛毛虫,长大了也是一只大毛毛虫。
即使如此,看清现实,认清了自己,但也无法去接受所谓条件合适的陌生人,让他占我一半的床位,管吃管喝的,还要与他生娃养娃,每每想到这儿,想到结婚,觉得人生——完了。
到了“识大体”的年纪,早已没有了找“白马黑马”的奢望,但是也远没有到“通过几天的相亲认识,就要手牵手奔一辈子去”的段位。
我希望的那个人,自然相识,长久相伴,知冷知热,包容于我,视我的生命如他自己一般重要。至于爱情,有,幸运之至,求之不得,无,这些也足够支撑我一生。
这是我的心声。
在婚姻里,我们在乎的是某个人,而父母们在意的是某些人里的必要条件。
我们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相亲?要不要这么老土!还要那么多的彩礼钱?卖猪吗?难道我谈个恋爱还要先问问是不是和我同村的?
真是封建!
每次和同病相怜的小伙伴们谈到这个问题,个个都怨气冲天地相互吐槽。
今年回家,又经历了一波摧残,走马观花似地坐在家里等人上门相亲,活生生地成了动物园里的猴子。
临走地前一天早上,我妈蹲在我床前,扯开我头上的被子,看着我:女儿呀,我求求你了,不要再任性了,过了这个村可再也没有这个店了,能跪下的话我真的要跪下来求你……
最终我还是让她失望了,第二天如期地拎包走人了。
老妈气得一上午对我爱搭不理,到了下午却跟没事人似的帮我收拾行囊,使劲儿地往我包里塞各种吃的,根本拦不住。
如果可以,我真的想按他们期许的那样过下去,这样他们能够安心点,白头发也能长得慢点儿。
但是我真的做不到。
父母们的那点期许,不过是希望我们能一直在他们身边,可以看见我们过得好。
嫁得近点,过得好,他们看见了可以很安心;过得不好,你回来,家永远都在,你可以回来哭一哭,歇一歇,给你做好吃的,补一补。但是如果离得远了,他们看不见你脸上的泪,电话里的你也明白路太远,你没有办法分分钟跑回家求温暖,此时的哭诉除了让父母又操心失眠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哽咽也只能往回咽。
彩礼钱,父母不会留一分,反而会尽可能地添些都给你存起来,存折交给你的时候,会对你说:如果以后他对你不好了,也不用怕,这些钱你留好。
他们只是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最好方式,为我们筹谋,打算,希望我们能够过得更加幸福安稳而已。
他们一辈子的时间,半辈子都用来养育,惦念我们。
关于婚姻,我们都说父母太封建,只是,你可有看到封建后面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