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火车站,见一裱画,印刷了一片山村,左角题了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在人潮中,走的并不慢,匆匆读了第一句,回首时,眼底只剩下一块深蓝,在幽暗的通道间,发着微弱的光。
很快,我回想起来,这是老杜的诗,名字也逐渐清晰,叫《江村》。
在进地铁站的途中,我走的很慢,回过神,刚好错过了一班车,于是索性放肆大胆的回忆了。
那一个月,过得很清闲,上班也是如此。我无处安放的心思,转移到了唐诗。而和我同行的女友,也正好感兴趣,于是我给他布置任务,每天背一首诗,其中就有这一篇。她欣然接受,晚上理解诗的内容,白天听我讲解分析,再朗诵,直到完全记住。
夏日炎炎,我们俩并行在人少的路上,路旁的香樟叶子漏下一摊稀碎的绿荫,我们走的满头大汗,依旧兴奋。她觉得我说的对,也不吝赞美。我有时并不谦虚,也认同她的话,颇有些自恋。我们俩的爱情,仿佛蓝天被白云环绕一般,多了一些美丽。
我让她先后背诵了李白、陶渊明、王维的作品,最后才是杜甫。因为我对杜甫并不喜欢,觉得不如陶王那么淡泊、空灵,也不像李白那样飘逸、自然,给我一种过于较真的感觉,喜欢说教,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直到我定下心,反复咀嚼他的诗作,才体悟出他苦心经营下的厚度与余味。
杜甫的伟大,无需我赘述。还是回到开头那首诗,内容非常质朴,记录平凡的乡村生活而已。末尾是一句向往——希望能在朋友的接济下,吃饱饭,此外没有任何请求了。
可以想见杜甫的穷困,不过历来百姓能有口饭吃,都不简单。有记载称,杜甫是饿了很多天,朋友请吃饭,一次吃了太多肉,最终噎死了。这实在是不够体面,然而若是现实,却足够有力。
历数杜甫的代表作,数不胜数,忧国忧民成了他的标签。这首描写家庭生活的,虽不足够出彩,不够伟大,但别忘了杜甫也是活生生的人,贵在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