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很简单:
人物:两个人:喜剧剧团编剧、政府戏剧审查官。
地点:审查官办公室
时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
事件:审查官因为提出各种奇怪的需求要求编剧修改剧本,不让剧本过关,编剧坚持不懈,一次又又一次的修改,只为剧本可以通过。两人因为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了矛盾。
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最终,检察官被编剧打动,改变了自己固执的想法;编剧也因为和检察官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很多有趣点子。只是,编剧被应征入伍,这出戏最终没能上演。
如果审查官一直没批准,编剧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多久?为什么编剧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编剧很幸运有机会和审查官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听到审查官的想法,最后达成相互的理解。可能这一幕也只会出现在戏剧作品中。现实中,能有几个人有机会当面冷静的和“审查官”说出想法,大部分的审查官也带着脑海中固有的标签有多么难被撕掉。
想了一个很棒的点子,写了一篇信心满满的推送,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每一次都让自己觉得不可接受的理由拒绝。每一个作品,最后都是以有点别扭的方式来到世上。这就是审查官和编剧中间的距离。我曾经质疑“审查官”说:我不懂,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审查官”告诉我所看到的世界很小,小得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看到,审查官看的世界和我不一样,他应该有他的立场。可是,我不懂。
因为觉得懒得沟通,于是干脆做了自己的独立号,也感谢自己审查官们对我包容,以及名气不够大,一直没被当成舆情封杀。因为还有蚂蚁花呗要还,所以,我还是有无数次需要妥协。
前面大段的铺垫剧情都是在说审查官和编剧之间矛盾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在审查官开始主动扮演警察官那里,西装革履的检察官,可爱的奔跑,第一演戏的笨拙以及内心的狂喜。随后审查官版的唐僧与祝英蛇的默契表演使得幽默水到渠成。
在我看来结局很美好,审查官大呼“戏大于天”。编剧得到了理解。虽然这出戏不会上映,虽然编剧会被征兵入伍,虽然可能再也回不来。至少,拯救了下一个编剧,下下个喜剧,让喜剧可以被人看到。现实生活中,谁回去做这个能和审查官沟通,不断妥协,不断修改,哪怕最后牺牲也无所谓的编剧呢?
我觉得在温州的这场话剧,年轻的演员们的变现力还是不能让人入戏,一直在出戏,感觉不到真实感。检察官的反差不明显,编剧的小市民感觉也不突出,造成本该很好笑的一部话剧,我觉得。。。。有点无聊了。
回家之后,看了何冰和陈道明版本的《喜剧的忧伤》,哇!有对比才有差距,给老艺术家点赞!
网友评论